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史苑 > 清史纂修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2004年度工作总结
马大正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2004年是国家启动清史纂修工程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编纂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第一年。一年来,清史工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编委会和参加清史编纂工作的各位专家、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委托和招标立项工作全面启动,主体工程进展迅速,基础和辅助工程齐头并进,成绩显著。

由于二级项目组负责人还要进行分组的详细汇报,我这里主要把全局性的工作进行一下归纳,分八个方面对2004年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3号文件精神和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批示,落实中央批准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按照戴逸主任提出的2004年度总体工作设想,积极做好项目立项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首次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要“逐步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又对清史工程作出重要批示:“清史纂修工作很重要,望按《工作方案》抓好落实”。2004年年初的这两个重要文件,使参加清史编纂的专家和同志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贯彻实施《<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和“项目制”的工作理念,是这一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强大的精神源泉和政策保障。

过去的一年里,温家宝总理对清史工程也给予了很多关注。2004年6月,温总理给编委会文献丛刊《恽毓鼎澄斋日记》的整理者史晓风先生回信,表达了他对工程的殷切关心。2004年9月出访俄罗斯期间,温总理在同米亚斯尼科夫院士交谈时也表示他本人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清史纂修工程。

2003年年末,戴逸主任根据中央批准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提出2004年度总体工作设想,指出2004年的清史编纂工作要以项目管理制为纽带,紧紧抓住项目立项这一关键环节,全面推进编纂工作;立项工作既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又要周密慎重,稳步前进;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建章立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切实保障编纂质量,精打细算,科学合理使用经费。

从年初开始,在戴逸主任的直接指导下,主体工程各组加紧研究、修订和完善《清史目录》。2004年2月,在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戴逸主任修改完成了92卷的《清史目录》第六稿,原则上确立了《清史》的总体框架,为下一步项目设计和分解奠定了基础。主体工程各组按照《清史目录》和编纂工作的实际需要,继续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调研和论证,科学合理地分解项目,广泛地调研、考察和落实人选,为委托和招标工作做好了准备工作。秘书组同志全力以赴,在5月份基本完成了清史研究人才库的建设,为遴选和组建高水平编纂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借鉴国家社科基金管理体制,吸取工程项目招投标制的优点基础上,结合清史纂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戴逸主任提出由项目中心来统筹项目运作,实行项目分级管理和委托、招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照这一思路,项目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反复测算,数易其稿,编制完成了2004年度项目立项计划和工作方案,制订了一系列符合工程特点的项目与经费管理文件,设计开发“项目网络管理系统”,按照工程总体进度和质量要求,对项目的科学高效实施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有力推动项目管理走向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网络化。

 

二、召开编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重要文件,为“项目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2004年5月中旬,编委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及时总结了第二次编委会会议以来清史编纂的有关工作,并围绕项目制的实施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组长孙家正同志对工程启动以来编委会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工程的项目制模式,指出项目制既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也符合编纂工作的实际,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项目制来全面推动清史编纂工作。戴逸主任在会上指出,要在立项和招投标工作中贯彻“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逐步建立以项目制为纽带、以项目负责人为龙头的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制的实施发现和遴选一流专家参与修史。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章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条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招标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项目委托和招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促进了编纂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三、相继启动项目委托和招标工作,主体工程立项一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果说2003年是以《清史》体裁体例的调研和总体框架设计为重心的“调研年”,2004年即可称之为“立项年”。立项,是2004年清史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委托和公开招标两种形式进行。对于立项工作,我们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和规定从始至终严格执行“四审制”,即二级项目组初审、项目中心审核、专家委员会评审和主任办公会协助工程总主持人决审,对参评项目的课题论证、框架设计、实施方案、研究手段、主持人科研实力和梯队构成进行了客观、严格的评审。在整个立项过程中,各二级项目组和项目中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通力配合、严格把关,评审委员会严肃认真、审慎负责,使立项工作有条不紊、科学规范地顺利进行。

2004年3月,编委会开始着手委托立项试点,并于4月下旬召开了首批委托项目评审会议。经过4月、6月和8月三批委托项目评审,共通过项目77个。经主任办公会协助工程总主持人决审,最终立项76个(第一批27个,第二批37个,第三批12个)。其中,主体工程取得了接近100%的立项通过率。这与前期深入细致、努力严谨的大量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主体工程各组对项目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合理的分解以及广泛调研和周密考察密不可分。

前三批委托项目的立项工作,为我们下一步启动公开招标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清史工程招标工作的主要思路,即以主体工程为中心,切实做好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地分解项目并落实到人;强调基础、辅助工程为主体工程服务的原则,择优开展立项。

2004年6月,编委会以主体工程为重点,面向社会公开开展招标工作。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术研究的规律、特点,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招投标程序,切实贯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6月23日起,《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招标启事》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资料征集、整理、出版启事》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发布。同时,还通过“中华文史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发布招标启事和指南。作为辅助措施,又以邮寄方式向全国高校、社科系统的历史研究部门投递招标材料近1300份。截至2004年9月10日招标截止日期,76个(后调整为73个)主体工程招标项目共收到有效标书132份。其中,有17个项目经2004年11月评标和决审程序确定了中标人,其余56项因未形成有效竞争或无人应标等原因而告流标。经过认真审慎的研究和考虑,流标项目中约有半数作为第四批和第六批委托项目最终立项。

2004年,编委会共举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项目评审会议(其中委托立项评审5次,招标评审1次),先后邀请清史研究专家及相关行业专家64人(106人次)参加评审。2004年度共立项159项(含专项课题),其中主体工程项目112项、基础辅助工程项目47项。

主体工程项目,因其地位突出、数量众多、影响重大而成为2004年立项工作的重心。一年来,主体工程各组与项目中心密切配合,使主体项目的立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2004全年完成立项的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四类项目共计98项,占拟立项总数(127项)的77%。图录部分也有11个专项课题立项,预计2005年年底将有25万幅图片收入清史图像数据库。项目的地域分布体现出“点面结合、点亮面宽”的特点,有接近半数集中在北京,另外一半均匀散布于国内其余24个省市自治区,地域覆盖率达74%。此种格局是国内清史研究队伍地域分布特点的客观反映,既有利于广泛吸纳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参与清史纂修,也有利于扩大清史工程在全国范围的影响。

除立项工作以外,主体工程各组还在研究制订各大部件的编纂则例、组织样稿撰写以及项目阶段性检查和评估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2005年工作做好了积极准备。

 

四、基础工程、辅助工程两翼张开,进展顺利

在保证主体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我们一直坚持基础、辅助工程与主体工程协调推进的原则。基础和辅助工程的工作重点,是以立项和专项课题等形式开展中外文档案文献的整理,特别是与主体工程关系密切的整理项目,分期分批出版《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研究丛刊》、《译著丛刊》和《清史译丛》,进行重要图书资料的购置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2004年,基础工程共立项44个,辅助工程立项3个。

档案组共分5批组织申报了16个项目,涉及档案72万余件。最终通过立项11个,涉及档案43万余件。其中,中央级档案项目包括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军机处录副奏折等8项,地方档案立项为“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等3项。几乎所有项目都以数据库及胶片形式作为最终成果,有利于这批档案史料尽快为清史编纂有效利用。2004年年底,有3项(近15万件档案)进入结项验收阶段。为尽快实现网上利用,雍正、乾隆朝录副奏折9万余件的元数据已先期交网络中心进行整合链接实验。

文献组一年内完成了四批35个文献整理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最终通过立项25个,最终成果总字数将近2个亿,其中超过1000万字的项目有《李鸿章全集》、《梁启超全集》、《张之洞全集》、《袁世凯全集》、《立宪运动》、《桐城派名家文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清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等。为了充分掌握边疆地区清代文献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文献组还于2004年8月、10月先后在内蒙古和云南召开了“边疆地区清代文献整理专家研讨会”,为切实有效开展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整理和挖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编译组组织申请立项16个,最终通过立项8个,涉及国内外收藏与清代有关的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文献档案等。本着从当代中国清史研究的实际出发,及时有效为主体工程服务的宗旨,编译组组织翻译、出版《译著丛刊》8部,编辑出版《清史译丛》2辑。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者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是编译组2004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接待了德国汉学家古德?艾伯斯巴赫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亚斯尼科夫和齐赫文斯基等著名学者,组织召开“德藏清代文献与清史纂修”和“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档案与清史纂修”座谈会,参加了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为及时推出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为清史编纂提供最新成果和学术资源,发挥清史工程对整个清史研究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编委会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研究丛刊》编委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领衔。至今已收书稿19部,并采取内部和外聘专家共同评审的审稿方式,先后召开了5次审稿会,通过并出版《研究丛刊》4种5本。

出版组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出版任务”为原则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出版运作机制,积极发挥了展示编委会工作成果的窗口作用。截至2005年1月共组织出版图书28种135册。其中档案丛刊5种70册、文献丛刊8种48册、研究丛刊4种5册、编译丛刊7种8册、《清史译丛》2种2册,其他2种2册。2004年7月,自组项目《新编汪中集》等也已获准立项。

网络中心于2004年3月28日正式开通“中华文史网”,发布以清史编纂为主的研究成果、动态和信息,为编委会提供网络支持,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清史工程的重要窗口。截至2004年年底,共上传文章2792篇,2000多万字。自网站开通以来,点击人数已达6万多人次。2004年4月9日,中华文史网电子期刊《史苑》创刊,至今已出版7期,发表文章97篇,字数近百万。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档案结项项目9万余件档案和《清实录》的数字化工作,《清史稿校注》项目招标工作业已完成。

图书资料中心广泛征集各方急需书目,及时购置了四库系列丛刊,朱批奏折、上谕档等已刊清代档案丛刊,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馆藏家谱丛刊,故宫珍本丛刊,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以及台湾版《明清档案》、《中国方志丛刊》和韩国出版的《燕行录》全集等重要图书资料,共计2049种,21299册。另外,还为各组自购图书进行了登记,承担了各组报刊资料的订阅和分送工作。

 

五、健全学术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编委会内部制度建设

新修《清史》有五个组成部分,即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和图录。2003年9月,编委会已先行成立典志、传记和史表组。2003年12月30日,图录组正式成立,并迅速投入工作。2004年年底,通纪组正式成立。根据《清史目录》,通纪拟定8卷9个项目,目前均已正式立项。另外,由通纪组代管的“清史考异”2个附属项目也于同期立项。至此,主体工程5个二级项目组全部成立。

为加强清史编纂的规范化管理,除第三次编委会全体会议通过的编委会章程和条例以外,我们还制订了《清史纂修工程会议制度》、各组工作条例、人员考勤考核办法以及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编纂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2004年1月,编委会规范了各部门的正式用名,实行各组定期向主任办公会议汇报工作计划及进展情况的“工作报告制度”和“文件签批制度”,并启用文件签批封面。为保证编委会委员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协调沟通,编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于2004年2月1日创办了《清史编纂通讯》,登载清史纂修工作动态和综合信息。截至2004年年底,共发行14期,字数近30万字。

 

六、举办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者来访交流,加强对社会各界和国际学术界的宣传力度

2004年,编委会以及各二级项目组不但召开了多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和咨询会,还积极参加重要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迅速扩大了清史工程在社会各界和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为清史纂修工程在实施中吸纳思想、了解人才提供了积极的帮助。2004年8月,戴逸主任、马大正副主任和编译组一行6人赴上海出席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多元视野下的中国”,清史纂修更是因此而被列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清史工程启动以来,海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给予了普遍关注。不少台湾学者对内地编纂清史表达感佩之情,主动提出参与修史工作。从2004年3月到11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周惠民教授、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捷先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和陈龙贵研究员、台湾辅仁大学戴晋新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铮云博士等陆续来访,与编委会各组进行学术座谈,为清史纂修献计献策。其中,陈捷先教授、戴晋新教授还分别承担了《台湾志》、《部院大臣表》的项目工作,香港树仁学院吕元骢教授承担了《大学士表》的项目工作。

2004年4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米亚斯尼科夫院士来访,就俄罗斯清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俄藏清代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与编委会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10月,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齐赫文斯基院士与戴逸主任在京会晤,希望编委会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远东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

另外,清史工程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一年来,编委会收到各方面热情洋溢的来信。在来信中,有些学者寄来自己的论著,有些送上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文献材料,有些清代档案文献保存单位还寄来收藏目录和整理计划,表达了积极参加清史编纂这一史学伟业的愿望。2004年5月,76岁的广东退休干部何永年捐赠了所藏《何如璋传》等珍贵资料,山东惠民县农民孙成德自费来京向编委会捐赠所藏嘉道、宣统和民国年间的田契原件。7月24日,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谢承仁先生向编委会捐献了自己多年珍藏的清代档案资料,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捐赠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等领导同志也出席了仪式。

 

七、清史办积极做好信息报送和协调工作,围绕清史编纂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在清史纂修工作全面铺开的局面下,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按照孙家正同志提出的“为工程提供保障,为专家做好服务”的要求,清史办的全体同志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体现出很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工程的服务保障工作正在步入正轨,规章制度基本健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过去一年,清史办编发了22期《清史纂修工作简报》,及时准确地向中央领导同志、领导小组成员和编委会委员汇报编纂情况,对下情上达,沟通情况,推动纂修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经向国家有关部门请示和争取,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4月发出《关于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更名及调整组成人员的通知》,解决了领导小组和编委会的冠名问题,领导小组和编委会从此正式更名为“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2004年11月,由清史办起草的《关于做好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利用工作的通知》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档案局下发全国有关系统和单位,为清代文献档案的大规模整理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紧密围绕编纂工作,过去一年里清史办还在经费管理、人事管理、办公条件和会议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服务和保障工作,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关于2005年工作思路的几点想法

如果说,2003年为确定清史工程内涵与《清史》体裁体例和目录的“调研年”,2004年为清史工程主体、基础、辅助类项目,特别是主体类项目的“立项年”,那么2005年当是对已立项项目的“检查评估年”,同时还要抓紧完成主体类项目立项的扫尾工作。预计检查评估作为重点工作将要持续至2006年,之后将进入检查评估与结项并重阶段。

2005年工作重点或可称之为要点包括:

1.在深入总结2004年立项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2005年上半年要完成主体工程的立项扫尾工作。

2.坚持基础、辅助工程为主体工程服务的原则,兼顾文化积累的任务,切实做好基础辅助类项目的立项工作。要研究制订十年总体规划,加强项目的自主开发;分出轻重缓急,有序立项。成熟一个,立一个;立一个项目,出一个精品。

3.2005年是对已立项目的“检查评估年”,切实抓好项目阶段性检查和成果评估是这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立项只是项目的起点,只有努力做好接下来的跟踪、检查和评估工作,才能真正保证项目如期高质地完成。2004年年末,项目中心和各二级项目组经过反复研究,已经制订出《阶段性成果验收工作细则(试行)》和阶段性成果验收工作计划。同时,《<清史>编纂则例(试行)》也已下发主体工程各组,为各组检查评估阶段性成果以及修订完成各大部件的具体细则提供了“标竿”。

4.组织召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

5.进一步完善编委会各部门的设置和运作机制,加大编委会对各二级组尤其是主体工程各组的学术指导和协调,强化各二级组(尤其是主体类二级组)之间的学术沟通和协调。

6.加强对大型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宏观指导调控,组织协调好各组赴台湾查阅档案的活动。

7.各组同志尤其是项目联系人,应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积极发表与清史纂修和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科研文章。今后我们要将此作为考核业绩的一项内容确定下来。另外,各组同志还要与项目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在向项目专家学习的同时参与学术讨论,解决问题。

8.尽快改善办公条件,改变目前两地办公的不利现状。一年来,在人民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分馆租用的工作用房和专家公寓为编纂工作提供了很大保障。但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和撰写工作向纵深进行,目前有限的用房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编纂工作,使许多具体工作不能按计划有序推进。而且,两地办公的现状也极不利于工作。因此,这些问题有必要在2005年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回顾过去紧张的一年,我们深深感到成绩的背后是大家夜以继日付出的心血,是目标一致、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在此我代表编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向各位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还是那句老话,希望各位同志一定注意劳逸结合,保护好身体;编委会也要一如既往,尽全力爱护每一位同志。

当然,尽管我们力求认真努力,工作中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对于所有出现的问题,我们编委会主任办公会议要首先承担起责任,找出对策,吸取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力争在2005年再接再厉,继续开拓清史工程的新局面。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编委会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我们的团结协作,一定能够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