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源在线

顾炎武研究论文索引


许丹,“顾炎武访碑考——以《金石文字记》著录碑刻为研究对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薛婧,“黄宗羲《建都篇》与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的建都思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许丹,“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治学方法论”,《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8期。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近代史研究》,2011年,4期。 

李宝红,“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社会科学》,2011年,8期。 

王寅,“在义理与经世之间——论顾炎武学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周于飞,“‘归奇顾怪’——归庄与顾炎武交游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闫晨,“黄宗羲与顾炎武分权治理思想辨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韩梅,“顾炎武在即墨的交游与创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罗军凤,“顾炎武与清初《春秋》经学”,《清史研究》,2011年,1期。 

耿加进,“试论王学对顾炎武的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7期。 

于凤辉,“由‘世风’看顾炎武的吏治思想”,《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2期。 

张祝平,“杨慎、顾炎武考据学对贬宋论的推衍”,《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期。 

朱田艳,“浅析‘双重身份’下的顾炎武传记——从学者、志士身份看顾氏传记”,《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5期。 

朱智武,“‘归奇顾怪’话亭林——顾炎武地理学思想漫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耿加进,“论顾炎武对程朱、陆王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9期。 

段志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史学月刊》,2011年,3期。 

陈其弟,“用志的典范——朴学大师顾炎武”,《中国地方志》,2011年,3期。 

钟书林,“陶诗的旷代品味——从顾炎武、龚自珍的诗歌看陶渊明的忠愤”,《名作欣赏》,2011年,10期。 

张京华,“作为一部古代风俗简史——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五条”,《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3期。 

于越,“浅论顾炎武政治思想”,《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6期。 

陈晓东、田汉云,“顾炎武《仪礼》学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4期。 

苗青竹、王利昆,“论顾炎武的‘古诗无叶音’”,《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期。 

郭晖,“傅山与顾炎武友缘探析”,《沧桑》,2010年,6期。 

孙雪霄,“二十世纪顾炎武诗文研究评述”,《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5期。 

孙艳,“明、清遗民诗人评价褒贬悬殊原因简析——以顾炎武、沈曾植为例”,《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王立、宋天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成因探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张思齐,“顾炎武人生的诗意栖居”,《长江学术》,2010年,3期。 

袁宗虎,“顾炎武爱国主义言行考”,《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1期。 

赵旸,“论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期。 

张思齐,“顾炎武人生的诗意栖居”,《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董平,“顾炎武与清代学术之转向”,《学海》,2010年,2期。 

赵旸,“顾炎武对明代空疏学风痼疾的深层认识”,《史学集刊》,2009年,6期。 

赵旸,“赵俪生论顾炎武学术的卓识”,《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余洁,“从《日知录·杜子美诗注》看顾炎武的学术特点”,《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4期。 

吕庙军,“浅议顾炎武的学术精神——以《日知录》四则为例”,《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1期。 

谢艳红,“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与顾炎武古音研究比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陈友乔,“顾炎武北游期间的经济生活”,《兰州学刊》,2009年,7期。 

陈敏荣,“论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学术史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赖玉芹,“试论潘耒对顾炎武学术的师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周金标,“顾炎武与朱鹤龄交往考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谢艳红,“顾炎武对谐声的利用及其意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期。 

赵旸,“顾炎武论伦理关系与社会治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谢艳红,“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葛红,“顾炎武《大小诸证方论·序》辨伪”,《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期。 

王小芸、赵怀舟、钱超尘,“傅山手钞《玄机口诀》顾炎武跋之内容质疑”,《中医药文化》,2009年,5期。 

潘志锋,“论顾炎武的经学道统观”,《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期。 

陈友乔,“顾炎武北游不归之原因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金永健,“论顾炎武的《春秋》经传研究”,《学习与探索》,2009年,2期。 

房春草,“解决末世危机的不同取向——傅山与顾炎武文化思想的差异”,《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3期。 

李永男,“丁若镛与顾炎武的‘社会诗’之比较”,《东疆学刊》,2009年,2期。 

刘源、曲静,“从出土材料看顾炎武的易学成就”,《文博》,2008年,4期。 

刘世南,“顾炎武‘谦’溯源与钱锺书‘文人相轻’ 兼评《二钱诗学之研究》”,《博览群书》,2008年,7期。 

姚才刚,“顾炎武的‘耻德’观与当代荣辱观建设”,《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刘秋彬,“申涵光、顾炎武交游考略”,《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9期。 

王永银、周志坚,“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学习顾炎武《廉耻》一文偶得”,《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11期。 

牛余宁,“顾炎武的‘保国’、‘保天下’之旅”,《南方论刊》,2008年,10期。 

刘合心,“顾炎武与曲沃”,《中关村》,2008年,1期。 

张宇声,“顾炎武诗歌中的齐文化”,《管子学刊》,2008年,4期。 

陈友乔、黄启文,“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地域倾向性探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4期。 

任利伟,“顾炎武的易学研究成就”,《周易研究》,2008年,2期。 

文峰,“顾炎武经济思想述评”,《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4期。 

李瑞豪,“遗民世界的黄昏——论顾炎武的悼友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王建华,“论‘日子’的成词——兼谈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处失误”,《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4期。 

常新,“顾炎武山西行迹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吴国源,“顾炎武《易》音研究条例初探——顾氏《易音》“承其义则亦承其音”辨”,《周易研究》,2007年,5期。 

吴长庚,“试论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龙飞,“顾炎武学术思想倾向之定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孙鹄,“走进顾炎武的故乡——千灯”,《建筑工人》,2007年,11期。 

钱超尘、赵怀舟,“读顾炎武《大小诸证方论·序》”,《文物世界》,2007年,6期。 

许苏民,“释‘萧然物外,自得天机’——顾炎武何以认为自己不如傅青主”,《文物世界》,2007年,6期。 

赵宏坤、项永琴,“试述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倡廉思想”,《理论学刊》,2007年,1期。 

张茂华、孙良明,“顾炎武论文风与语法规范——读《日知录》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6期。 

叶建,“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思想浅析”,《中州学刊》,2007年,1期。 

张永忠,“同代异梦——简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国家理论”,《船山学刊》,2007年,1期。 

吴长庚,“清代经典考据学之祖——顾炎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张宇声,“顾炎武《赋得秋柳》诗新解”,《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孙良明,“顾炎武《日知录》的词汇、词义研究及其现实意义”,《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顾炎武自督读书”,《刊授党校学习特刊》,2007年,4期。 

鲁芳、张秋良,“论顾炎武的风俗观”,《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常新,“明清之际关学与外界的学术互动——以李二曲与顾炎武的交往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孔定芳,“‘博学鸿儒科’与晚年顾炎武”,《学海》,2006年,3期。 

许苏民,“论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三大理论特色”,《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8期。 

许苏民,“‘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论顾炎武道德伦理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王星慧,“康熙二年顾炎武在山西与曹溶、李因笃的交游考——兼论顾亭林的交游思想”,《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 

陈德远,“其立言也约,其立德也宏——读陈福桐先生《顾炎武谢绝祝寿的启悟》有感”,《贵阳文史》,2006年,6期。 

谢艳红,“试析顾炎武在古韵分部过程中对系联法的运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巨玉霞,“从顾炎武《日知录》看明代科举”,《中国考试》,2006年,11期。 

吴柏森,“顾炎武诗中之‘易’理”,《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方良,“王猷定与顾炎武文字交往之评判”,《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许苏民,“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田小军、孙微,“顾炎武的杜诗学”,《北方论丛》,2006年,3期。 

陈国庆,“顾炎武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2期。 

吴海兰,“重礼与顾炎武的历史治乱思想”,《史学史研究》,2005年,4期。 

张芙蓉、周益新,“对《大小诸证方论》顾炎武序的质疑”,《中医文献杂志》,2005年,4期。 

李晓梅,“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德治思想”,《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张大权,“顾炎武与《日知录》”,《收藏界》,2005年,10期。 

王建农、王成军,“清代传记文学论——以顾炎武、方苞、曾国藩、沈复为个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吴柏森,“顾炎武常化用杜甫句入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高新伟,“从顾炎武的风俗观看其‘民本’思想的内涵”,《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吴柏森,“顾炎武常以数字入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陶清,“拨乱反正、回归元典: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改造纲领”,《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许苏民,“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例”,《江汉论坛》,2005年,10期。 

许苏民,“论顾炎武经济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许苏民,“顾炎武哲学的问题意识与思想理路”,《哲学研究》,2004年,11期。 

蒋维崧,“历史地理领域的奇书 顾炎武生前未定书稿——《肇域志》点校整理本出版”,《全国新书目》,2004年,8期。 

许苏民,“顾炎武与浙西史学”,《东南学术》,2004年,1期。 

李雪梅,“顾炎武《菰中随笔》版本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王礼贤,“游亭林园并谒顾炎武纪念馆”,《医古文知识》,2004年,1期。 

陈雪竹,“简评顾炎武关于上古声调的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张兵,“顾炎武散文初探”,《齐鲁学刊》,2004年,2期。 

吴柏森,“顾炎武常化用杜甫句入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鱼宏亮,“顾氏家学及其对顾炎武学术的影响”,《南都学坛》,2003年,4期。 

吴军兰,“谈谈顾炎武对金石文字的考释”,《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 

吴军兰,“顾炎武的金石与史籍互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周可真,“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中国哲学史》,2003年,2期。 

陈芳,“高澍然与顾炎武古韵分部之比较——高澍然《诗音》研究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的军事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 

周文玖,“黄宗羲顾炎武之比较”,《孔子研究》,2003年,3期。 

许苏民,“顾炎武史学思想新探”,《学习与探索》,2003年,6期。 

蒋寅,“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南开学报》,2003年,1期。 

郭清香,“博学有耻,求实创新——论顾炎武的学术道德思想”,《求是学刊》,2003年,2期。 

邬国平,“顾炎武与杜甫诗注”,《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3期。 

张敏、李海生,“顾炎武:开启清代朴学思潮第一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陈芳,“顾炎武古音学思想之继承与阐释——高树然《诗音》研究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周可真,“试论顾炎武的私营经济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3期。 

瞿林东,“想起了顾炎武……”,《群言》,2002年,7期。 

许周鹣,“开山之佳作 经世之绝品——评《顾炎武文选》”,《全国新书目》,2002年,1期。 

卫华,“弥足珍贵的顾炎武手札”,《收藏界》,2002年,3期。 

周可真,“顾炎武哲学研究活动之考察——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戚福康,“顾炎武‘理学,经学也’新释”,《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4期。 

李君明,“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顾炎武”,《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期。 

张兵,“顾炎武散文的思想与艺术”,《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 

袁爱国,“尚冀异州贤 山川恣搜寻——顾炎武与泰山”,《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4期。 

乐朋,“顾炎武与《日知录》”,《江苏政协》,2001年,3期。 

周可真,“略论顾炎武哲学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徐正英,“顾炎武与‘文选学’——以《日知录》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 

魏长宝,“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4期。 

戚福康,“论顾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6期。 

周文玖,“顾炎武论史书编纂”,《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 

魏长宝,“论顾炎武的理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田之光,“亭林研究有力作 年谱撰著出新篇──评周可真著《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期。 

龙巨澜,“顾炎武与明代邸报”,《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蔡仲德,“从顾炎武说到王国维上──兼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1期。 

蔡仲德,“从顾炎武说到王国维下——兼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2期。 

林存阳,“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礼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3期。 

“《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4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的‘教化’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6期。 

陈公望,“顾炎武文学观管窥”,《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李廷勇,“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析论”,《文献》,2000年,4期。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江汉论坛》,2000年,3期。 

张民权,“顾炎武对古韵分部及其演变的研究上——阴声韵的离合及相关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赵俪生,“顾炎武在关中”,《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张民权,“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魏长宝,“论顾炎武的历史哲学”,《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的‘众治’思想”,《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4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哲学的个性特点”,《人文杂志》,1999年,4期。 

高寿仙,“顾炎武论明代官场病”,《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2期。 

张民权,“论顾炎武《诗本音》通韵合韵关系处理之得失”,《语文研究》,1999年,2期。 

周可真,“顾炎武的公私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4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的思维方法──兼论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哲学研究》,1999年,8期。 

周可真,“论顾炎武的天人观”,《中国哲学史》,1999年,4期。 

张春莉,“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沈金浩,“主客兼顾 人时并见——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3期。 

陈燕,“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语文研究》,1998年,2期。 

肖永明,“顾炎武德育思想的实学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戚福康,“顾炎武‘理学,经学也’新释”,《吴中学刊》,1998年,1期。 

张民权,“顾炎武古音学成就论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暴鸿昌,“顾炎武与徐乾学兄弟”,《齐鲁学刊》,1998年,1期。 

金扬,“顾炎武与自由贸易论”,《企业销售》,1997年,10期。 

周文玖,“顾炎武的史评及治学”,《安徽史学》,1997年,1期。 

吴景山,“顾炎武诗歌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1期。 

崔文印,“略谈顾炎武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史学史研究》,1997年,3期。 

王俊义,“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2期。 

曹之,“顾炎武著书考略”,《江西图书馆学刊》,1997年,2期。 

李三谋,“关于顾炎武记述漳州‘卖租’之问题”,《农业考古》,1997年,3期。 

姜观吾,“顾炎武《海上》诗的历史背景”,《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 

“顾炎武与人书”,《华夏文化》,1996年,3期。 

王顺宝,“昆山杰出的爱国学者──顾炎武”,《江苏绿化》,1996年,4期。 

张兵,“传统的继承与新境的开拓——顾炎武诗歌艺术风貌探源”,《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1期。 

张兵,“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 

王云,“顾炎武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三峡学刊》,1996年,2期。 

“想起了顾炎武”,《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2期。 

周文玖,“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孔子研究》,1996年,3期。 

王英志,“顾炎武山水诗简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 

周文玖,“顾炎武论治乱兴衰”,《史学史研究》,1996年,1期。 

屈守元,“顾炎武和杜甫”,《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3期。 

蔡世华,“读沈嘉荣新著《顾炎武论考》”,《历史教学》,1995年,1期。 

周文玖,“顾炎武的经学批评”,《齐鲁学刊》,1995年,1期。 

陈秀娟,“从《日知录》看顾炎武论世风”,《学术交流》,1995年,1期。 

徐启彤,“论顾炎武教育思想及其对吴地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张世民,“论吴宓和顾炎武──关于吴宓《亭林诗集》批注本”,《咸阳师专学报》,1995年,1期。 

周文玖,“顾炎武的经学批评”,《中国哲学史》,1995年,4期。 

张绪新,“顾炎武文学观新探”,《胜利论坛》,1995年,1期。 

王步贵,“顾炎武唯物论思想的特色”,《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4年,3期。 

舒翼,“《顾炎武论考》──承前启后之作”,《学海》,1994年,5期。 

姜国柱,“顾炎武的治学之法”,《人民论坛》,1994年,6期。 

李天纲,“顾炎武亦‘性情’中人”,《书城》,1994年,4期。 

王步贵,“顾炎武唯物论思想的特色”,《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3期。 

张光兴,“徐夜与顾炎武”,《齐鲁学刊》,1994年,5期。 

鲁海,“顾炎武山东入狱考”,《清史研究》,1994年,2期。 

周文玖,“顾炎武的历史变革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魏光,“顾炎武陕西踪迹考”,《文博》,1994年,4期。 

吴远,“顾炎武的伦理哲学思想”,《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戈春源,“顾炎武与昆山徐氏兄弟”,《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2期。 

周可真,“顾炎武商品经济思想浅探”,《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2期。 

邬国平,“顾炎武文学思想得失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 

杨钊,“顾炎武与《日知录》”,《史学集刊》,1992年,3期。 

赵俪生,“试论顾炎武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天下郡国利病书》精要之所在”,《社科纵横》,1992年,5期。 

田泽滨,“顾炎武经济思想简论”,《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何元兴、亢敏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记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抗清活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2期。 

周可真,“顾炎武与复社”,《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张兵,“顾炎武诗作始时考”,《菏泽师专学报》,1992年,1期。 

赵刚,“顾炎武北游事迹发微”,《清史研究》,1992年,2期。 

杨荣祥,“从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看其古音研究的得失”,《荆州师专学报》,1992年,1期。 

卢兴轩,“顾炎武关中行迹考述”,《历史教学》,1992年,4期。 

施丁,“顾炎武的史学成就”,《史学史研究》,1991年,2期。 

姜观吾,“从风俗的角度分析明王朝覆亡的原因——读顾炎武《日知录》”,《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3期。 

杨钊,“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评介”,《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1期。 

郝润华,“从《日知录》一书看顾炎武的政治思想”,《甘肃理论学刊》,1991年,6期。 

白敦仁,“顾炎武及其诗”,《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2期。 

张兵,“顾炎武诗歌思想价值简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 

张兵,“试论顾炎武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3期。 

张兵,“深挚淳厚 雄浑悲壮——读顾炎武《海上》组诗”,《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4期。 

赵汝泳,“顾炎武在山西小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3期。 

卢兴基,“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6期。 

郝润华,“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张兵,“顾炎武诗歌理论初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6期。 

戴文葆,“历代编辑列传三十三 顾炎武1613—1682年下”,《出版工作》,1989年,1期。 

戴文葆,“历代编辑列传三十三 顾炎武1613-1682下”,《出版工作》,1989年,7期。 

戴文葆,“历代编辑列传三十三 顾炎武1613—1682年下”,《出版工作》,1989年,2期。 

蒋文光,“顾炎武《书西岳华山庙碑后》墨迹”,《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0期。 

龙异腾,“顾炎武江永的古声调理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卢兴基,“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与顾炎武的文学思想”,《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2期。 

杨洪波、姬虹,“顾炎武论‘世风’—读《日知录》卷十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孙玉文,“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6期。 

程一凡,“顾炎武的私利观”,《文史哲》,1988年,3期。 

卢兴基,“悲歌一曲话兴亡——顾炎武《京口》二首之一赏析”,《名作欣赏》,1988年,3期。 

王英志,“悼妻情重 复国志坚——简析顾炎武《悼亡》五首”,《名作欣赏》,1988年,3期。 

顾义生,“略论顾炎武的修辞观”,《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戴文葆,“历代编辑列传三十二·顾炎武上”,《出版工作》,1988年,12期。 

裴成发,“顾炎武与清代校勘学”,《晋图学刊》,1987年,4期。 

余方,“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顾炎武”,《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2期。 

朱晓农,“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期。 

黄正藩,“顾炎武北上抗清辨析”,《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卢兴基,“一曲感情深沉的志士之歌——读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名作欣赏》,1986年,5期。 

马定保,“档案材料与顾炎武治学”,《档案》,1986年,2期。 

尹协理,“顾炎武与五台山”,《五台山研究》,1986年,3期。 

师育谦,“顾炎武、傅山与票号无关”,《晋阳学刊》,1985年,1期。 

姜广辉,“顾炎武与清初学风的转变”,《晋阳学刊》,1985年,5期。 

赵俪生,“顾炎武与张尔歧”,《东岳论丛》,1985年,5期。 

赵刚,“顾炎武《与黄太冲书》新证”,《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4期。 

李广林,“顾炎武的北游与定居华下”,《唐都学刊》,1985年,2期。 

周庆义,“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六首释析”,《运城师专学报》,1984年,3期。 

王志迅,“至今犹闻声悲壮——释顾炎武《秋山》”,《名作欣赏》,1984年,5期。 

赵俪生,“论顾炎武两大代表著作中的内部结构”,《史学史研究》,1984年,4期。 

言藉,“读书破万卷的顾炎武”,《新闻通讯》,1984年,1期。 

陈祖武,“黄宗羲、顾炎武合论”,《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5期。 

赵俪生,“顾炎武的家世与早年生活”,《学术月刊》,1984年,8期。 

挺锋,“浅谈顾炎武的《复庵记》”,《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S1期。 

杨积庆,“金石气同薑桂气——谈顾炎武和吴嘉纪的诗歌风格”,《教学与进修》,1983年,4期。 

李洵,“论顾炎武在‘郡县’等七篇政治论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史学集刊》,1983年,1期。 

高振铎、张玉彬,“顾炎武论世风”,《史学集刊》,1983年,1期。 

陈祖武,“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马先义,“浑凝调合 平顺自然——《爱国学者顾炎武》简析”,《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4期。 

张颔,“对顾炎武关于介子推考证的补说——兼谈新修地方志中的一个原则”,《晋阳学刊》,1983年,5期。 

棠生,“屈大均与顾炎武”,《岭南文史》,1983年,1期。 

未闻,“读《爱国学者顾炎武》”,《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S1期。 

张孟伦,“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四权’史观”,《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3期。 

陈永昊,“顾炎武治学——纪念杰出的爱国学者顾炎武逝世三百周年”,《嘉兴师专学报》,1982年,1期。 

顾道馨,“顾炎武”,《历史教学》,1982年,3期。 

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文献》,1981年,1期。 

陈祖武,“顾炎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6期。 

袁伯诚,“评顾炎武的《文章繁简》兼论古代文风”,《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1期。 

肖任武,“评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文史哲》,1975年,1期。 

冉昭德,“坚持反清斗争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历史教学》,1964年,2期。 

赵俪生,“顾炎武《日知录》研究——为纪念顾炎武诞生350周年而作”,《兰州大学学报》,1964年,0期。 

沈嘉荣,“論顧炎武的爱国思想——与华山、王賡唐两先生商榷”,《文史哲》,1964年,1期。 

华山、王赓唐,“论顧炎武思想上”,《文史哲》,1963年,2期。 

华山、王赓唐,“论顧炎武思想下”,《文史哲》,1963年,3期。 

周予同、汤志钧,“从顾炎武到章炳麟”,《学术月刊》,1963年,12期。 

邹贤俊,“顾炎武的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1期。 

邱椿,“顾炎武论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3期。 

华忱之,“论顾炎武的‘蒋山傭残稿’”,《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5期。 

姚瀛艇,“明清之际何以会产生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那样卓越的思想家?”,《新史学通讯》,1954年,8期。 

赵俪生,“爱国主义思想家顧炎武底反清斗争”,《文史哲》,1951年,1期。 

马承钧,“顾炎武的山西情结:晚年游历山西并作诗纪念”,《山西政协报》,2012年。 

柏东丽,“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曲沃县召开”,《临汾日报》,2007年。 

柏东丽,“曲沃县举行顾炎武讲学处揭牌仪式”,《临汾日报》,2007年。 

田居俭,“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光明日报》,2006年。 

王子今,“顾炎武的治官定律”,《学习时报》,2005年。 

刘固盛,“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光明日报》,2005年。 

金鑫,“顾炎武《肇域志》首次点校本问世”,《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来新夏,“顾炎武与徐乾学”,《光明日报》,2003年。 

周天,“顾炎武论官场风气变化”,《检察日报》,2003年。 

黄立,“顾炎武《千里》诗本事”,《光明日报》,2002年。 

郭世平,“新书选介 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哲学研究杂志社,2007年。 

魏晓虹,“文学艺术 顾炎武《菰中随笔》版本考”,方志出版社,2005年。 

顾炎武,“顾炎武 听经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周可真,“儒学论文选介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4年。 

南志秀,“三秦文坛钩沉 顾炎武与富平”,2004年。 

汝建利,“其它 顾炎武轶文——寇慎墓志铭”,2003年。 

王顺保,“吴文化 顾炎武手注原稿出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大星,“河北人民出版社 旷世大儒——顾炎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祥明,“宋元明清儒学研究 九、顾炎武、李二曲、王夫之、黄宗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魏长宝,“儒学论文选介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大星,“中国哲学  旷世大儒——顾炎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哲学 顾炎武论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樊小京,“学术成果 《顾炎武论考》”,1995年。 

“人物、传记 顾炎武论考”,中国出版年鉴社,1995年。 

马重奇,“音韵学 试论顾炎武对吴才古音学的吸收与扬弃”,语文出版社,1995年。 

徐宁,“综述 顾炎武研究会成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立群,“时期·人物·作品 顾炎武诗歌理论初探”,学林出版社,1990年。 

杨友苏,“·时代·人物·作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诗爱国思想掠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博士,王小舒指导,山东大学,2011年。 

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硕士,施建雄指导,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硕士,周玉秀指导,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胡蓉,“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硕士,黄仁瑄指导,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宁兵,“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硕士,周波指导,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潘世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硕士,黄开国指导,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余芳,“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硕士,燕国材指导,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杨帆,“顾炎武治理思想初探”,硕士,周可真指导,苏州大学,2009年。 

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硕士,成积春指导,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许丹,“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研究”,硕士,徐德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辛世芬,“论顾炎武的金石学成就与贡献”,硕士,刘心明指导,山东大学,2009年。 

宋天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硕士,刘晓东指导,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硕士,王从仁指导,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任利伟,“从《日知录》看顾炎武历史编纂思想”,硕士,董铁松指导,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