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源在线

王夫之研究论文索引


许苏民,“王夫之与儒耶哲学对话”,《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1期。 

王福苓,“浅析王夫之词中的虫、鸟、兽形象”,《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李金坤,“王夫之‘以哀景写乐’之别解”,《船山学刊》,2011年,2期。 

段志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史学月刊》,2011年,3期。 

王萌筱,“论王夫之《诗广传》“商三宋二说”的时代隐喻”,《黑河学刊》,2011年,12期。 

马玉,“抒情传统与儒家诗教的结合——王夫之《古诗评选》选诗评诗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刘丽王小丁,“王夫之的‘教必著行’及当代价值”,《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4期。 

王云云,“王夫之礼学思想的特色——以‘濮议’论为中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李兆禄,“王夫之对孙子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5期。 

姚爱斌,“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的症候式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熊浚,“王夫之《薑斋诗话》中的情景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7期。 

肖建原,“王夫之与庄子‘齐物’思想研究”,《思想战线》,2011年,2期。 

王小夫,“评所谓王夫之草书联‘结缦亭而梯月,开琼筵以坐花’”,《东方收藏》,2011年,12期。 

徐荣梅米文科,“王夫之气论哲学的逻辑结构与定位”,《兰州学刊》,2011年,9期。 

蒋寅,“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文学遗产》,2011年,4期。 

臧慧远,“王夫之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与改进”,《求索》,2011年, 

允春喜、官文佳,“论王夫之的‘天下为公’思想”,《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年,2期。 

刘东,“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独特发展”,《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4期。 

王旋,“试论王夫之词中的屈骚情节”,《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燕国材、赵维,“王夫之的智能心理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徐美洁,“王夫之及俞樾‘邹元标论’之异同浅析”,《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3期。 

罗玉明、王秋娜,“王夫之的‘和合’思想述论”,《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3期。 

蒋寅,“王夫之诗论的批判性、独创性与诗歌批评的缺陷”,《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1期。 

杨艳华,“颜延之诗歌创作得失评议——以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颜诗的评论为中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曾毅,“王夫之的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 

朱会晖,“对王夫之哲学本体论基础的再思”,《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严春华,“论王夫之诗评中比较批评之运用——以唐诗批评为中心”,《船山学刊》,2011年,1期。 

马玉、吴怀东,“‘了解之同情’——论王夫之的庾信批评”,《船山学刊》,2011年,4期。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近代史研究》,2011年,4期。 

李秀娟,“王夫之《谦》之伦理意蕴及其时代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陈屹,“王夫之人性论新解——以《思问录·内篇》为中心”,《船山学刊》,2011年,1期。 

陈勇,“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本的批评——以《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为例”,《船山学刊》,2011年,4期。 

徐美洁,“王夫之‘邹元标论’所体现之士气观浅析”,《船山学刊》,2011年,3期。 

蒋寅,“略论王夫之的文本有机结构观”,《文学评论》,2011年,3期。 

宋志明,“天下惟器——王夫之哲学话题刍议”,《船山学刊》,2011年,4期。 

肖建原,“王夫之与庄子‘逍遥’思想研究”,《船山学刊》,2011年,3期。 

刘纪璐,“张载与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5期。 

王玉彬,“王夫之‘逍遥义’探析”,《船山学刊》,2011年,4期。 

邓然、尹启华,“王夫之伦理思想之逻辑起点与内容核心”,《船山学刊》,2011年,3期。 

林海云赵振兴,“王夫之《诗经稗疏》训诂管窥”,《长江学术》,2011年,1期。 

吴震宇,“清代湖南王夫之著述刻书”,《船山学刊》,2011年,4期。 

谢芳,“试论王夫之‘均天下’之理念诉求”,《船山学刊》,2011年,3期。 

赵阳,“试论王夫之‘情景’论的美学特征与创新”,《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 

蒋寅,“王夫之的诗歌评选与唐诗观”,《文学与文化》,2011年,2期。 

张学智,“王夫之《乾》卦阐释的两个面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马玉,“论王夫之的文学史观”,《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 

向天华,“王夫之的现量说与审美感兴”,《社科纵横》,2011年,9期。 

田照军,“王夫之战争观探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徐仪明,“论王夫之的中医哲学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张学智,“论王夫之的‘占学一理’”,《中国哲学史》,2011年,4期。 

李明军,“‘比兴’和‘现量’——王夫之的道统观与比兴诗学的文化意义”,《阴山学刊》,2011年,4期。 

徐仪明、李昕潮,“王夫之的中医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船山学刊》,2011年,2期。 

蒋寅,“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意象化诠释”,《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期。 

严金东陈庆江,“情与文本的客观性——试论王夫之的‘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 

刘利侠,“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船山学刊》,2010年,4期。 

许霁,“王夫之的八股文观”,《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4期。 

宿晓凤,“试论王夫之对情景论的传承”,《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6期。 

汤城,“‘致用’与‘求真’——王夫之‘尊史’思想探微”,《船山学刊》,2010年,1期。 

黄巧玲,“王夫之《楚辞通释》与王逸注之比较”,《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6期。 

白爱平,“论王夫之对晚明姚贾诗歌余风的反拨”,《名作欣赏》,2010年,3期。 

钟志翔,“王夫之‘可以’阐义”,《船山学刊》,2010年,4期。 

罗巧媚,“王夫之‘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诗学思想探析”,《船山学刊》,2010年,2期。 

刘翠红,“浅析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杨钊,“王夫之《明诗评选》对杨慎的批评”,《江汉论坛》,2010年,12期。 

肖建原,“援道入儒:王夫之境界的思想来源与特征”,《思想战线》,2010年,1期。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期。 

马延炜,“王夫之与明清之际学术发展的新趋向”,《船山学刊》,2010年,2期。 

肖建原,“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魏菊英,“浅谈王夫之从文学角度对《诗经》的研究”,《大众文艺》,2010年, 

朱迪光、朱弘毅,“王夫之‘和谐’诗学及其当代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期。 

谢芳、王学锋,“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船山学刊》,2010年,2期。 

刘治立,“习凿齿与王夫之的三国正统论比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任慧,“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4期。 

李季,“黄宗羲与王夫之理气观之比较——以知言养气章之解释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朱迪光,“圣化杜诗的解构及其影响——论王夫之评杜”,《学术论坛》,2010年,6期。 

陈雁峰、陶杉杉,“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知识经济》,2010年, 

林振武,“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及其历史地位”,《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4期。 

齐一民,“从《姜斋诗话》看王夫之阐释思想——以迦达默尔为参照”,《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1期。 

朱冬梅,“王夫之童蒙教育思想探微”,《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期。 

金载京,“王夫之对‘默识’的阐释与文化记忆相关性小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期。 

许殿才,“王夫之的正统之辨”,《学习与探索》,2010年,4期。 

薛云国,“王夫之顺正养性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才智》,2010年,10期。 

汤城,“王夫之直笔思想二题”,《史学史研究》,2010年,1期。 

杨旭明,“王夫之的编撰实践及其编撰思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期。 

魏春春李欢,“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兼论王夫之《龙舟会》对《谢小娥传》的改编”,《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4期。 

陈明,“王夫之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诠释与阐发”,《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1期。 

袁愈宗,“神理凑合,自然恰得——王夫之‘情景’论新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尹玲玲,“以雅为尚——从《明诗评选》看王夫之的诗学复古观”,《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3期。 

黄红兵,“两行皆可,心无与焉——王夫之庄学思想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张学智,“王夫之《周易内传》的解释学”,《中国哲学史》,2010年,2期。 

胡吉星,“论‘兴’范畴在王夫之诗学中的美学意义”,《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1期。 

陈勇,“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及理论渊源”,《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5期。 

汤城,“王夫之《春秋》学与史学探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期。 

袁愈宗,“内圣境界与诗学理想——王夫之文论思想核心概念‘诚’新解”,《东方丛刊》,2010年, 

李哲承,“朱熹与王夫之的欲望观分析——以《论语集注》与《读论语大全说》为中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 

敖运梅,“春鸟秋虫自作声——王夫之明诗门庭批判”,《名作欣赏》,2010年,26期。 

邓双喜,“论王夫之教师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4期。 

冯天瑜,“试论王夫之几个创造性命题——萧萐父先生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研究的启示”,《学海》,2010年,3期。 

马余平,“王夫之词的话语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 

刘兴云,“王夫之论唐后期宗室典兵”,《黑龙江史志》,2010年, 

陈勇,“王夫之诗歌评选成书考辨”,《船山学刊》,2010年,3期。 

赵媛媛,“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2期。 

林姗,“用达微言,蕴蓄己意——王夫之的《楚辞》阐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 

张燕妮,“浅析王夫之的人性论”,《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9期。 

王力,“王夫之对‘户异其说’思想的颠覆与辨正”,《船山学刊》,2010年,3期。 

郑晶燕,“‘一国之事’与‘一体之殊’——论王夫之《诗》学性情观”,《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期。 

夏正亮,“论清初学者对陶渊明诗风的接受——以王夫之、王士禛为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二题”,《船山学刊》,2010年,4期。 

寻霖,“王夫之与衡阳刘氏之交往及佚文”,《船山学刊》,2010年,3期。 

赵继红,“浅谈王夫之‘情景说’”,《才智》,2010年,14期。 

余钢,“王夫之‘情景’论的理论突破与创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敖运梅,“王夫之明诗批评‘以诗议政’刍议”,《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5期。 

胡吉星,“论‘兴’范畴在王夫之诗学中美学意蕴”,《名作欣赏》,2010年,2期。 

谢芳、王学锋,“王夫之别开生面的人性论探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王剑,“王夫之的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2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以诗解诗’论”,《东方丛刊》,2009年, 

肖伟韬,“王夫之《宋论》中岳飞形象的文化解读”,《船山学刊》,2009年,2期。 

魏春春,“从《诗经稗疏》看王夫之的《诗》学阐释学方法——兼与雷庆翼先生商榷”,《兰州学刊》,2009年,12期。 

崔海峰,“兴观群怨说——从孔子到王夫之”,《船山学刊》,2009年,4期。 

黄守红万波,“隔水问樵夫——王夫之德育思想对传统德育问题的解读”,《船山学刊》,2009年,2期。 

皮学军,“试析王夫之‘禽兽’论思想的渊源”,《船山学刊》,2009年,4期。 

马育良,“王夫之对朱熹性情论的反思及其“兴观群怨”新说”,《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肖航,“论王夫之政治哲学中的‘钦’”,《船山学刊》,2009年,4期。 

肖振宇,“王夫之诗歌鉴赏特点略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 

向世陵,“论王夫之的‘生’意体系”,《哲学研究》,2009年,1期。 

黄启昌、徐慧娟,“王夫之法制思想论析”,《船山学刊》,2009年,4期。 

胡勇、刘立夫,“王夫之认识论中的佛教影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期。 

张学智,“王夫之《尚书》诠释中的实心实学——以《尧典》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王珏,“王夫之《诗经稗疏》训诂举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 

允春喜,“王夫之法制思想述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期。 

闫成全,“王夫之咏花词略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期。 

陈锦剑,“论朱熹王夫之等删增《楚辞》之失——《楚辞》中的汉人作品之价值研究之一”,《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翟丽娟,“论王夫之的赋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交叉互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刘平凡,“传统知行观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借鉴作用——以王夫之知行观为例”,《职业时空》,2009年,1期。 

张怀承,“简论王夫之夷夏之防的思想”,《伦理学研究》,2009年,6期。 

邓玉梅,“论王夫之的义利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3期。 

夏建军,“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意象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3期。 

万里,“王夫之的‘性情合一’论及其理论贡献”,《哲学研究》,2009年,12期。 

王芳芳、邓子纲,“王夫之的师德观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5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艳诗论”,《船山学刊》,2009年,1期。 

孟勇,“浅谈王夫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6期。 

王泽应,“王夫之义利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8期。 

任慧,“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诗标准及评点方法”,《文献》,2009年,2期。 

刘丽华,“王夫之与沈德潜‘雅俗’观比较——读王夫之《古诗评选》与沈德潜《古诗源》札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期。 

左健,“‘船山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与全面把握——简评萧箑夫、许苏民著《王夫之评传》”,《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王彩霞,“略论王夫之的史论方法”,《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期。 

郭威,“略论王夫之诗学创作论的矛盾”,《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2期。 

赖守亮,“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启迪”,《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 

郑晶燕,“从‘止乎礼仪’到‘诗不匿情’——王夫之《诗经》学中的诗情观初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王彦霞,“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论价值”,《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5期。 

夏建军,“‘心之元声’——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李新飞、刘彦华,“王夫之《诗经稗疏》的训诂成就管窥”,《古汉语研究》,2009年,3期。 

肖建原,“王夫之‘有’境界思想的辨析”,《哲学动态》,2009年,11期。 

邓玉梅,“论王夫之的义利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期。 

马振国,“王夫之‘兴、观、群、怨’说的美学阐释”,《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2期。 

赵敏宋锡同,“王夫之学术思想成长轨迹”,《船山学刊》,2009年,3期。 

刘晓英,“明末清初湖湘文士咏物赋之题材和艺术开拓——以袁子让、王夫之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2期。 

陈力祥,“王夫之的法治观: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邢文,“论王夫之‘诗以道情’说”,《黑龙江史志》,2008年, 

徐平、杜运辉,“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吴海庆,“清刚粹美:王夫之教化思想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刘元青、张金之,“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船山学刊》,2008年,2期。 

乔红茹,“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初探”,《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 

庞渤,“浅析王夫之的师德思想”,《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田子爽,“王夫之的八股文观”,《船山学刊》,2008年,2期。 

允春喜,“王夫之行政思想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杜运辉、徐平,“王夫之人生哲学探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5期。 

彭平一、杜志鹏,“走下圣坛的平民回归——论王夫之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船山学刊》,2008年,2期。 

吴海庆,“王夫之学术思想的渊源与贡献”,《船山学刊》,2008年,1期。 

陈洪,“论王夫之史论的经世致用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李愿来,“千秋慧命春常在——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之启迪”,《船山学刊》,2008年,2期。 

吴怀祺,“历史思维与王夫之的史论”,《河北学刊》,2008年,2期。 

“专家学者论王夫之与佛教”,《佛学研究》,2008年。 

周燕来,“进无以效成劳于国,而退不自保其身——《宋论》所见王夫之对岳飞态度浅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李婷婷,“王夫之词中的黍离之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期。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1期。 

袁习渊、陈永富,“王夫之教育思想初探”,《文学教育上》,2008年,5期。 

张立彦,“论王夫之词中的‘梦’意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期。 

张永奇,“王夫之《论语》诠释中的工夫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3期。 

曾淑珍,“王夫之的八股文观”,《消费导刊》,2008年,5期。 

胡国民,“王夫之诗学‘情景合一’论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吴海庆,“论王夫之对‘文’的理论贡献”,《文史哲》,2008年,2期。 

张再林,“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丁利荣,“‘诗道性情’与‘才子文心’——王夫之与金圣叹诗学思想辨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彭平一、杜志鹏,“王夫之视野中的‘自我’价值审视及其现实启迪”,《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期。 

于素香、韦亚玲,“王夫之《古诗评选》论何逊”,《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 

崔海峰,“从王夫之看‘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船山学刊》,2008年,3期。 

薛扬,“论王夫之的八股文观”,《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期。 

许淼,“浅谈王夫之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教育的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张永奇,“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船山学刊》,2008年,3期。 

刘贻群,“方以智与王夫之辩证思想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韦巍、于东军,“以王夫之‘情景论’谈杜甫、李白和王维的月趣诗”,《船山学刊》,2008年,4期。 

胡发贵,“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船山学刊》,2008年,3期。 

向世陵,“张载、王夫之的‘保合太和’说议”,《中国哲学史》,2008年,2期。 

张亚祥,“王夫之词中‘梦’的内涵浅析”,《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陈小亮,“论王夫之诗学有机整体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杨艳香,“论王夫之的文质观——以《尚书引义·毕命》为例”,《船山学刊》,2008年,2期。 

张丛林、许立莉,“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之比较”,《理论建设》,2008年,6期。 

吴海庆,“从和谐的‘情景’到崇高的‘境界’——论王国维‘境界’说对王夫之‘情景’论的错位生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邱美琼,“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船山学刊》,2008年,2期。 

邓新跃、黄细梅,“以毒清流以殄宗社——试析王夫之对竟陵派诗学思想的批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黄细梅,“论王夫之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批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彭传华,“推故而别致其新——浅议王夫之的《中庸》观”,《船山学刊》,2007年,2期。 

袁愈宗,“王夫之《诗广传》成书年代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袁愈宗,“王夫之诗学研究综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肖建原,“有无与柔弱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黄河,“格调与感悟──兼谈谢灵运诗歌的被解读与王夫之对谢灵运诗歌的批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段莉群,“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探微”,《兰台世界》,2007年,19期。 

何涛,“从方以智王夫之《庄子》内七篇诠释的异同看儒道会通问题”,《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孙书磊,“从《龙舟会》杂剧看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戏剧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万建军,“王夫之的八股文观”,《文学教育上》,2007年,5期。 

孔漫春,“王夫之诗情观的人本特色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期。 

赵宏坤、项永琴,“试述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倡廉思想”,《理论学刊》,2007年,1期。 

刘硕伟,“王夫之词的声音艺术形象与音乐美”,《船山学刊》,2007年,4期。 

张猛,“王夫之‘现量说’的诗学内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期。 

张永忠,“同代异梦——简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国家理论”,《船山学刊》,2007年,1期。 

黄细梅,“试论王夫之对明代竟陵派的诗学思想的批评”,《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吴乃恭,“论王夫之关于‘絪缊之本体’和‘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5期。 

李炳涛,“王夫之论教师思想述评”,《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6期。 

黄璧,“王夫之的《周易》研究”,《船山学刊》,2007年,1期。 

李实,“王夫之‘兴’本体浅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庄庭兰刘晓东,“论王夫之的《尚书引义》——思辨性的《尚书》学”,《黑河学刊》,2007年,6期。 

许家星,“生而利还是死而义?——从孔、孟、程、朱、王夫之的管仲之评看儒家的生死义利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崔海峰,“从庄子的两行说到王夫之诗学中的双行说”,《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肖建原,“‘有无’与‘虚静’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有无”思维的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杨国志,“王夫之对‘兴’论的发展”,《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5期。 

阳建雄、刘晓林,“论王国维‘境界说’对王夫之诗歌理论的传承”,《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张传友,“中国意境论的消解——从王夫之、布颜图到王国维”,《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蒋正治、唐妹,“王夫之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 

胡淼,“王夫之‘养民裕国’思想对农村问题的启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期。 

李峰,“王夫之学术思想中的经史互动发微”,《求是学刊》,2007年,2期。 

邓新跃、黄细梅,“王夫之对明代复古派诗学思想的批判”,《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刘一华、杨志福,“王夫之、梁启超教学遗事的启迪”,《石油教育》,2007年,3期。 

孙宇婷,“试论王夫之的教学过程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4期。 

肖建原,“王夫之对老子‘有无’境界的思维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期。 

许苏民,“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2期。 

严寿澂,“《从王夫之到蒯光典——清代学术思想抉隐》引言”,《社会科学》,2007年,6期。 

胡吉星,“论‘兴’在王夫之诗学中的生成性意义”,《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 

黄璧,“王夫之的《周易》研究续”,《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期。 

萧平汉、刘珍喜,“王夫之经济思想新论”,《船山学刊》,2007年,2期。 

潘新辉,“王夫之传统法哲学研究:逻辑起点与本体论”,《船山学刊》,2007年,3期。 

雷静,“通天人之大宗——王夫之《庄子解》意旨探析”,《船山学刊》,2007年,2期。 

许苏民,“论王夫之法律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何柳、胡成胜,“从‘理在事先’到‘理在事中’——从《中国哲学史新编》对王夫之的全新评价看冯友兰本体论的转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彭崇伟,“王夫之情景理论与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4期。 

赵馥洁,“震动心弦的雷电——王夫之道器论的哲学精神”,《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袁愈宗,“王夫之‘诗言志’论辨析”,《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3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学的当代价值”,《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 

张少康,“阳明心学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4期。 

郑熊,“王夫之对孔子天命论的改造”,《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 

向世陵,“王夫之对理学诸命题的总结”,《哲学研究》,2006年,10期。 

张学智,“王夫之对礼的本质的阐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周唯一,“王夫之道德人格对现代道德人格培养之启迪”,《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 

陈国雄,“王夫之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船山学刊》,2006年,4期。 

杜桂萍,“遗民品格与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6期。 

戴林云,“王夫之政治思想近代突破的模式考察——以《宋论》为中心展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方平权,“王夫之的《说文广义》”,《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 

孙书磊,“王夫之《龙舟会》杂剧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4期。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涂波,“王夫之诗学性格蠡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6期。 

张学智,“王夫之《春秋》学中的华夷之辨”,《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2期。 

李煌明、李红专,“事理相丽  为实至仁——论王夫之的苦乐观”,《船山学刊》,2005年,3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4期。 

涂波,“论王夫之选本批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陈国庆,“王夫之学术研究的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刘硕伟,“王夫之词中的剑意象”,《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孙振玉,“论王夫之审美意象说与老子美学境界”,《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赖力行,“论王夫之的辨体批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许苏民,“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例”,《江汉论坛》,2005年,10期。 

刘硕伟,“字字楚骚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词中的自我形象”,《四川戏剧》,2005年,6期。 

涂波,“王夫之诗乐关系论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张学智,“王夫之对礼乐的理学疏解——以《礼记·乐记》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5年,4期。 

熊吕茂、杨铮铮,“论王夫之的文化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胡发贵,“王夫之夷夏观新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庞飞,“‘兴’与王夫之的诗学观”,《船山学刊》,2004年,2期。 

王泽应,“王夫之的‘诚明合一’论及其现代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 

彭华胡成圣,“王夫之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微”,《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 

李光宽、钟兴锦,“王夫之‘体用不二’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6期。 

杨铮铮,“论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 

熊吕茂、杨铮铮,“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期。 

张磊,“论王夫之诗评中的‘势’”,《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期。 

黄正泉,“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船山学刊》,2004年,3期。 

李钟武,“王夫之诗歌修辞论”,《修辞学习》,2004年,2期。 

孙宗晓,“论王夫之的《九歌》研究及其得失”,《职大学报》,2003年。 

周妤,“论王夫之的历史哲学思想”,《船山学刊》,2003年,3期。 

聂翔雁、霍矜萍,“谈王夫之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相似性”,《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 

尤培成,“从意境说谈王夫之的美学思想”,《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赵治乐,“从《宋论》看王夫之的思想局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3期。 

王俊才,“论王夫之对理学的创新总结”,《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章启辉、彭世文、张伶伟,“王夫之的以有为性的人性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马育良,“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 

王泽应,“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探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 

张丛林、张向奎,“王夫之进步教育观论略”,《安徽史学》,2003年,6期。 

周泽军,“王夫之和狄德罗认识论的比较研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 

张学智,“王夫之的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方平权,“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 

张思齐,“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灵性思维的思想”,《齐鲁学刊》,2003年,4期。 

章澄,“震古烁今的历史回响——王夫之诗学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1期。 

王小慎,“末路回光——评王夫之美学理论的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刘兴邦,“论王夫之的‘成德之学’”,《中国哲学史》,2003年,1期。 

周泽军,“王夫之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比较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刘兴邦,“论王夫之的‘天人之学’”,《船山学刊》,2003年,4期。 

熊吕茂、杨铮铮,“论王夫之的人文主义思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刘新春,“王夫之‘夷夏之说’的精神内核”,《船山学刊》,2003年,4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天才论”,《船山学刊》,2003年,2期。 

熊吕茂、杨铮铮,“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船山学刊》,2003年,4期。 

陈望衡,“王夫之情感诗学与近现代西方美学”,《船山学刊》,2003年,3期。 

林瀚,“从《大学》看朱熹与王夫之的‘心’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李峰、闫喜琴,“王夫之的考据学”,《船山学刊》,2003年,3期。 

王德明,“前无古人的创造——王夫之的诗景理论”,《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林国标、张多来、许伟平,“从道、气、性三范畴看王夫之对理学的改造”,《船山学刊》,2002年,1期。 

胡化凯,“是运动不灭还是物质不灭──王夫之运动守恒思想质疑”,《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1期。 

朱玉红,“王夫之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辩证分析”,《东疆学刊》,2001年,3期。 

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章启辉,“王夫之经学的基本特征”,《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王凤翔、彭学良,“文章之道  各自有宜——谈王夫之论诗体”,《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3期。 

莫秀珍、章启辉,“论王夫之的社会文明进化历史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万里,“南明永历时期的王夫之”,《船山学刊》,2001年,3期。 

陈宪猷,“论王夫之的文艺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学‘神韵论’述要”,《船山学刊》,2001年,4期。 

陈科华,“未发之中:儒者第一难透底关──王夫之‘透关’三辨”,《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5期。 

父萧,“《王夫之评传》弁言”,《船山学刊》,2001年,4期。 

王晓平,“王夫之伦理思想中的生命价值原则”,《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期。 

王凤翔,“论王夫之诗学价值观中的‘君子’与‘小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学‘象外’论的美学阐释”,《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1期。 

邬国平、叶佳声,“王夫之评杜甫论”,《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1期。 

刘洁张晶,“论王夫之诗学中的审美主客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3期。 

薛纪恬、周德丰,“王夫之‘诚—实有’范畴的主导涵义”,《齐鲁学刊》,2001年,3期。 

郭齐勇,“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文史哲》,2001年,3期。 

王思焜,“取神似于离合之间——王夫之神似论探微”,《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6期。 

朱学东,“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杜诗的批评”,《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2期。 

邵名丽,“王夫之知觉之辨及其人文蕴含”,《船山学刊》,2000年,2期。 

陶水平,“王夫之‘兴观群怨’说的美学阐释”,《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灵感论”,《沈阳大学学报》,2000年,1期。 

陶水平,“文化整合语境中的王夫之诗学”,《齐鲁学刊》,2000年,6期。 

郭瑞林,“千古少有的偏见──王夫之眼中的杜甫其人其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严金东,“王夫之诗论的逻辑考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4期。 

吴海庆,“王夫之现量说美学的阐释学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惠升,“论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期。 

魏中林、谢遂联,“二十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理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3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学‘遵路委蛇’说辨析”,《宜春师专学报》,2000年,4期。 

朱清如,“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的民族观”,《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2期。 

王思焜,“王夫之讽刺诗论简评”,《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6期。 

王凤翔,“王夫之文论的终极价值取向”,《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4期。 

张晶,“论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神理’说”,《文艺研究》,2000年,5期。 

黄钊,“试析王夫之道德学说的理论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2期。 

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兴会’说”,《文艺研究》,2000年,5期。 

杨卫军、王新莹,“论王夫之关于矛盾问题的辩证思想”,《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6期。 

张民权,“王夫之《诗经叶韵辨》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1期。 

罗思美,“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说”,《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1期。 

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周易研究》,2000年,3期。 

张健,“内外之间:王夫之诗论的再透视”,《诗探索》,2000年, 

吴怀祺,“王夫之的易学与史论”,《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6期。 

陶水平,“王夫之‘诗艺浑成’的诗学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张晶,“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势’论”,《北方论丛》,2000年,1期。 

郭瑞林,“试论王夫之的人文精神”,《船山学刊》,2000年,1期。 

王记录,“论易学对王夫之史学思想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陈宪猷,“王夫之历史政治思想略论”,《船山学刊》,2000年,2期。 

吴乃恭,“论王夫之‘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说”,《孔子研究》,2000年,4期。 

樊彩萍,“王夫之学习过程论探识”,《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秦佺柱,“抱越石之孤愤 希横渠之正学──衷尔钜著《王夫之》评介”,《船山学刊》,1999年,1期。 

王兴国,“‘希张横渠之正学’──王夫之是如何推崇张载的”,《船山学刊》,1999年,2期。 

蔡兰荣,“王夫之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4期。 

张春莉,“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黄南珊李倩,“情理互化  ‘意’为介体──论王夫之的情理合一论”,《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 

曾翠萍、刘兴豪,“论王夫之对张载气本论的继承和发展”,《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赵洁民,“论王夫之关于矛盾问题的辩证思想”,《河北学刊》,1999年,4期。 

向世陵,“王夫之‘变’学发微”,《中国哲学史》,1999年,2期。 

张秀红,“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期。 

赵园,“易代之际士人经验的反思——论王夫之‘夫用众不如用独久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3期。 

王凯符,“王夫之的文章特色——纪念王夫之逝世三百周年”,《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马序,“王夫之世界观新论——从一多关系研究王夫之哲学”,《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张节末,“论王夫之诗乐合一论的美学意义——兼评王夫之诗论研究中的一种偏颇”,《学术月刊》,1986年。 

肖驰,“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美学标本”,《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3期。 

郜润科,“谈王夫之的意境说——王夫之美学思想初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2期。 

朱继武,“从张载到王夫之——宋明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与王夫之哲学特色试探”,《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4期。 

张恒寿,“略论理学的要旨和王夫之对理学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4期。 

冯契,“论王夫之的辩证逻辑思想”,《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4期。 

张岂之,“一个反法的‘法家’——王夫之”,《历史研究》,1977年,3期。 

朱伯崑,“王夫之论主观和客观——关於十七世纪中国唯物主义者王夫之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