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历史者,“宇宙现象之叙述录也”。[1]宇宙不灭,则现象无穷;现象无穷,则史实靡尽。遂古迄今,不知几千万年矣;亘宇呈相,亦不知若干天地也!以吾人一身之位置,与百年之寿命,较之宇宙,其微渺有不堪形容者;故就人类而言史,既已囿隅而不全;更以记述而言史,则尤缺略以难备。虽然,人智之沦,察及其近;结绳而纪,未足示远;洪荒草昧之世,人迹未达之乡,虽有史实,而难言史。《列子·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楚辞·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必,何由考之?”苏东坡诗曰:“洪荒无传记,想象在牺娲。”亦可见史实之难稽,而史形之立,将必自有纪述始矣。
夫史实既准乎现象,而历史复昉于纪述,则天地之变迁,事物之原委,政教大纲,里巷琐谈,无论巨细,有纪述而昭示者,皆可为史;故官书,传记,稗史,口碑,皆史也。至其虚饰增华,妄意捏造,托辞讽谕,或不足传信来叶者,辨而正之,亦史家之职志耳。吾国自书契以来,至于今日,历史之著述,自官定史鉴,下及私家志乘,汗牛充栋,毕世不能举其业。然纪传之属,详于状个人,而疏于谈群治;编年之作,便于检日月,而难于寻终始。其间虽纪事本末一体,略有合于新史学之义,然其体创始于袁枢,特以便读《通鉴》者之寻览。即后之继此而作者,亦不能有深识别裁,以斟酌乎其中。故皆史实散漫,略无系统,可以为史料,不足以为史学。史学者,“钩稽史实之真象,为有统系有组织之研究,以阐明其事变演进之迹,并推求其因果相互之关系者也。”呜呼!外人恒言:“中国无史”。岂真无史哉?无史学而已矣。乙库之书,浩如烟海,类多铺叙事实,因袭成例.读之者不惟徒耗脑力,且足使思想智慧,错综无绪。中国学术之不进步,史学不良,未始非一要端也!而今文化革新,国运衰替,士子多瞩目瘁心于世变之哲理,与夫实用之科学;于史学之綦要,乃鲜有注意及之者。不知增进文明,浚疏人智,史学之在今日,较他学科为尤要焉。
史学之意义,既述如上矣。历史断断代分分期之当否,亦为吾人所当研究之问题也。断代为史,始于班固,郑樵《通志》,曾力诋之;谓其昧于相因之义。夫历史事变,具有因果,首尾相承,累代一贯;吾人既不能于其间有所绠断,则历史亦不当于彼此有所分割。且社会演进之象,又属“有渐无顿”;而人类旧习之保存,亦为人性自然之倾向,其结果即成历史上所谓“历史之继续”。Unity Or Continuity of History盖以人类习惯无骤变之迹,亦无骤变之理;此语殆成史学上最重要之原理。故以历史连续之事实,划而为二者,其不当也明矣。虽然,历史上每因一事变起,足使当代大势,面目一新者,史家为便编述计,特据此而区分时代焉。顾时代之区分,乃出于史家之见解,常因其观察不同,而有互异之离合。惟其所取之标准,则不外乎一种族盛衰,二文化变迁,三政治因革,四经济趋势而已。今姑以第一种为标准,而区分中国史为五期:
一、上古期 中华民族成育时代。 自太古至秦一统之间是也。
二、中古期 汉族全盛时代。 自秦一统至唐之亡,凡千一百三十七年间是也。
三、近古期 蒙古族盛势时代。 自五代至于有明,凡七百三十七年间是也。
四、近世期 东胡族主政时代,亦即西力东渐时代。自清初至于灭亡,约二百七十年间是也。
五、现代期 五族共和时代,亦即中华民族复兴时代,自民国告成以后是也。[2]
学者欲知社会变迁之大势,与中国今日事变之由来乎?则研究近世史为尤要焉。昔龙门作史,罗及汉武,千古史识,首推子长。陈栎著论栎元人,著《历朝通略》,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按《总目提要》据旧本题《增广通略》及栎跋,有金事廷方虽略述之言,因疑廷方为原撰是书者之名字。但陈氏有增广之功,故《总目》亦以撰者归之。胡适先生谓非栎作,系根据《陈文定集》,独多两宋,详近略远,为史正职。《荀子·非相篇》曰:“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故刘子玄《史通烦省篇》,谓史之不均,为辨已久。迩来东西史家,常有倒叙之法,即由近世次第上溯,以至太古;此虽史篇之变体,然其用意,欲使学者先今而后古,以养成其应变致用之识。今大学列科,亦以近世为讲述之始事,谓时代不远,关系较密,见闻所及,输饷易为功也。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近世事变,不岂要欤?夫我国自革新以来,未尝一日得承平,推源追本,谁厉之阶?瀛寰大通,视线群集于华夏,禹域奧土,何由宰割?此不得不求之近世史矣。清白创业,以迄于今,历时约三百年,史事虽要,无书可凭;非官牍铺张之言,则口碑疑似之说。借资考镜,宁为信史?且史学既兴,当注意于社会现象之真谛,以明变迁之由;东西文化之融冶,以促交流之会。征上诸端,此《清史》之所为作也。
清史既属于近世,亦可称为中国近代史。今人常有以近百年史名近代史者,意谓吾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始受帝国主义者之压迫,自强维新革命诸运动,不过欲救亡图存,建设一近代国家;正如李鸿章所云:“二千年未有之一大变局”,故应划为一时代也。殊刁:知就世界大势与中国历史观之,三百年以前,方为此“大变局”之开端。姑无论西洋之近代文明,乃始于十六七世纪,即就欧亚通航,与西力东渐而言,岂非由于明清之际乎?丰臣秀吉之遣将西侵,哥萨克骑兵之东下远征,与夫葡萄牙人之租占澳门,已为后来日俄及西洋诸国之侵略,启其序幕。吾国受异族最大之蹂躏,积专制无上之权威,皆在于清代,社会文化之回照与没落,亦适当其时。民国以后,仅属余波而已。扰攘数十年,海波鲸山,冰窖魔掌,孰使吾炎黄华胄,受彼荼毒,罹此浩劫?治史者固当溯其源而汲其流,以传信于天下后世,宁可舍本逐末,妄以五千年之历史,遽指道光以前,即为近古乎?此不得不首加辩解者也。夫清人以女真入主,其所取代之大国,恰为提倡民族主义者朱元璋所建之明朝,于是“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胡人焉得而治理之?”见《讨元檄文》之思想,充沛发挥,而民族革命运动,遂成为中国近代史之骨干与中心。易言之,即三百年来之中国近代社会,整个受民族革命之支配,一切皆依其为枢纽而变动,迄于今日,仍处此“大变局”中而未能已。吾人何为乐此革命而不疲耶?乃因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压迫,使我不得自由与平等耳。抵抗为人类之天性,岂可不努力自救哉?至帝国主义者以其政治文化经济之压力,侵凌中国,方面虽多,对象虽繁,若撷其大体,则可分三个阶段,而吾民族革命之目的与行动,数百年来,始终一贯。惟领导人物与口号,随时代而不同。兹先表之如下:
阶段
对象
领导者
口号
一反清运动
满清
天地会、太平军
反清复明、天国大同
二革新运动
帝国主义
维新人物、革命党
振兴中华、建立民国
三国民革命
帝国主义
国民党
三民主义
①民初至北伐
——甲列强
国父
自由平等
②统一至抗战
——乙日本
蒋总裁
抗战建国
③抗战胜利后
——丙苏俄
蒋总统
反共抗俄
在第一阶段中,我民族革命之对象为满清,目的是“反清复明”。因满清宰制中国,在当时视为异族,本于民族主义之观念,应加以抵抗驱除者也。明太祖驱逐胡元,以中国人之中国作号召,已为民族主义播下种子,恢复明朝之正统,即振兴华夏之宗国。是以郑成功开辟台湾,保持明朝正朔,其部下乃创立天地会以从事于革命运动矣。彼等全凭小说拜盟之方式,组织秘密革命集团,以下层社会为基础,用隐语诗句来传达“暗藏三点革命,誓灭清朝,扶回大明江山,共享荣华,同乐太平天下”之意义,此非最初之革命党乎?杨起隆举事于北京,吴三桂反正于云南,皆诈称朱三太子,似与此革命集团,不无关系。但直接由天地会发难者,自张念一拥朱三太子起义于大岚山,历康、雍、乾、嘉四朝,朱一贵、张玉、林爽文、胡秉耀、钟体刚等,前赴后继,代有兴者。至洪大全洪秀全始大张其军。由伏流而汇为狂澜,奇葩茁生,党势显著.第一阶段之民族革命,可谓功成近半矣。盖反清之目的,虽未全达,而政权转移于汉人之手,爱新觉罗氏之皇位,不过“尸居余气”而已。
第二阶段中,我民族革命之对象,已非满清之帝国主义,而为列强之帝国主义。以“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涛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见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吾国忧时之士,无间朝野,均孜孜以救亡图存为事,提倡自强运动,维新运动,但此种运动,皆未能收预期之效果。因“满洲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于是国父孙先生知非颠覆清廷,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组织兴中会、同盟会,为国民前驱。从光绪乙未广州起义,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革命,始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此举不但完成前期之民族革命,“荡涤二百六十余年之耻辱,使国内诸民族一切平等,无复轧铄凌制之象”,而且铲除“四千余年君王专制之迹,使民主政治,于以开始”见《中国革命史》。虽列强之帝国主义尚未摧毁,而建设“革命政府”之目的,却已达到。“中国民族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屹然于世界不可动摇。”此则二百余年来民族革命之硕果也。
在第三阶段中,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之革命对象,仍为列强帝国主义,第二时期之对象,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由瓜分而变为共管,日本侵略中国,由蚕食而变为鲸吞。前者注重经济榨睃,后者悍然武力掠夺。但均以专制余孽之军阀作虎伥,所以革命党欲抵抗外力,打倒帝国主义,必先打倒军阀,克服民贼,建设真正之革命政府。自讨袁之役,护法之役,以至组党建军,完成北伐,均系肃清反革命势力,取得政权,以为实行三民主义之张本。列强之帝国主义,凛于世界民族独立之潮流,逐渐放松,而日本帝国主义反暴露狰狞面目,不恤变本加厉,于是有济南五三惨案,沈阳九一八事变,及芦沟桥七七抗战之发生。八载奋斗,万民牺牲,终获最后胜利,不平等条约完全取消,我国列为世界四强之一。民族革命运动,至此应告厥成矣。
民族革命之三阶段,始终有其一贯性与连环性。天地会之革命集团,发于闽台,遍及禹域,且横渡重洋,浸淫海外,长江以南尤昌大焉。虽以洪大全之被俘而一蹶不振,然洪秀全承其余绪,益以基督教义,建立太平天国,使清室命运,不绝如缕。惜乎秀全数典忘祖,以致引起湘淮军之反对而遭失败,其余党重回天地会之怀抱。湘军自陷同族,有功不赏,裁撤以后,愤郁惨沮,亦多半加入秘密会党,因而天地会之势力复大盛。海外洪门,两广三合,长江哥老,四川汉留,均为辛亥革命重要之力量,另一主要力量则为新军。新军系由湘淮军演变而来,一方面是反革命势力之源,一方面又为汉人政权所寄,所以能因会党之联络而协同起义,推翻满清。但终因来路不同,变成民国以后之军阀。国父深知革命事业,必须逐步完成,不能一蹴而就;革命集团,亦须随时改进,不能始终不变。天地会之进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之进为国民革命,皆时代然也。辛亥革命之成功,系由同盟会所领导,而同盟会宣言,却溯源于延平金田,可见我民族革命之一贯性。历史乃积渐而成,因果常倚伏难测,是以同盟会能收辛亥革命之功,而不能实行三民主义之革命方略,致民国以后,迭遭顿挫,非无由矣。国父欲完成其大责重任,故不得不改组国民党,训练军事干部,著书立说,昭示来兹,而北伐抗战两役,遂告成功。自国民革命史观之:兴中会同盟会为一时期,北伐抗战又为一时期,前者推翻满清,缔造共和,后者打倒军阀,攘除暴日,然而离革命建国之目的尚远。国父中道崩殂,虽不及亲见厥成,但潜力犹在,景命方新,端视继之者何如耳。若自民族革命史观之:国父仍系受太平天国之影响,而太平天国又由天地会而来。革命运动,原属一贯,革命思想,亦有所本。民族主义“实先民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可不具论。民权主义,国父溯自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实则孟子民为邦本之义,清儒天下为公之说,以及天地会之平等观念,太平军之乡治设施,似均不无影响。至民生主义,则洪秀全固尝实行“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之共产制矣。中山先生依我国固有之思想,参以欧美之学说制度,创造主义,厘定方略,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如嘘星星之火,发为日月之光,其克奏民族革命之肤功,固为世人所艳称;然能就孔子中庸之道统,集中西文化之大成,执两用中,并行不悖,“将一举而成政治革命之功,兼以塞经济革命之源”。此非救国最后之方案,建国最佳之准绳乎?综而言之,我国近三百年来民族革命之事业,如剥春笋,层层进里,如行百里,步步成功,不论在中国历史上,即令在世界历史上,亦可谓唯一无二之奇迹也。
何以谓民族革命有连环性乎?此不得不就中国近代史加以剖析矣。清人人关,内满外汉,军政大权,操于宗室八旗之手,视汉人若奴隶;然大多数之民众,全为汉人。其统治之方法愈严,则反抗之思想愈烈,而畛域之见亦愈深。汉奸降人,为避嫌远祸计,不惜降志辱身,以媚兹一人,丧失臣僚之体态,助长君主之权威,生杀予夺,惟意所欲,祖宗历史,随便捏造。一人犯顺,株连九族,只字不敬,殃及枯骨。人民蜷伏于积威之下,不特无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亦且无思想治学谋生之自由,于是士子相率钻研于故纸堆中,而考据训诂之小学,遂风靡于一世,置明道救世顾亭林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之大学而不敢讲,买椟还珠,载车遗人,号称汉学复兴,实则瞀世之俗学耳。清帝又以稽古右文自命,借利禄以收买人心,表章尊君大一统之说,使读书人尽成八股闱墨之禄蠹,三家村塾之学究,人不能尽其才,学不能致其用,于是“政治经济无正直指导之人,贪庸当道,政以贿成,国计民生,同归凋敝,驯至丧师失地,终遂覆亡,此皆专治古学,不问实事者厉之阶也。”朱希祖先生序《清代通史》语此为政治与文化两方面交互之影响。清以半耕半牧之民族,统治农业经济之大国,官庄旗田,全赖佃奴,口粮赏赐,多做游手;食众生寡,渐感不支。旗人既不准经营商业,又需度优裕生活,其道奚由哉?只有凭借宗室黄带子觉罗红带子或亲属之关系,以钻迎于仕宦之途,谋其衣食享受。政治视贪污为固常,焉得而不民穷财尽!因之水旱交祲,萑苻遍野,人民日处于水火之中,而白莲教、天地会以及太平天国都获得绝好之机会。再加帝国主义者以鸦片与洋货输入中国,人民习染日深,身体断丧,劳力锐减,生产渐蹙,手工业为价廉物美之机制货品所破坏,于是“国日贫,民日弱”。清廷既无抵制之方略,反变本加厉,税鸦片,开捐例,贿赂公行,民不聊生。在此双重帝国主义枷锁之下,舍革命外,尚有何途可循耶?此为政治、经济两方面之交互影响。文化原为指导人生之南针,吾国自宋明以来受佛道影响,专究性命之学,走人静寂琐碎、无为、无用之境域,文化丧失活力,社会何殊死水,学而不能利济苍生,使匹夫匹妇受其泽,徒以为士大夫吟风弄月之娱乐品,升官发财之敲门砖,百姓细民,日处苦难之中,谋生救死不暇,“奚暇治礼义哉”?文盲遍于全国,愚昧乃属必然。智识既低,而生活益苦,生活既苦,而文化愈低。列强以科学机械之优势,侵人中国,钳制吾政治,摧残吾经济,沦我为次殖民地,颐指气使,拟于太上。于是国人顿失自尊之信心,一变排牴而为谄媚,竞事摹仿,盲目崇拜,固有文化之价值,泯然殆尽。洋奴买办,因缘时会,操纵政治,剥削人民,为帝国主义者作侵略之工具,使吾国之税关,不能自主,产业无由发达,而浅闻浮慕之士,又骛奇趋新,竞事奢靡,思想庞杂,国本动摇,此又文化与经济之交互影响也。夫人类历史之内容,不外乎文化、政治、经济三者,此三者之所以能互为影响,则又以异民族之统治压迫造其因,吾民族之革命抵抗结其果,因果叠乘,而变生焉。所谓“一大变局”也者,确属近代史之特色:法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一不变,而且要变更革命之性质,如《同盟会宣言》有云:“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此即民族革命变为国民革命之主要理由也.因民族革命只注重民族主义,争民族之独立自由而已,对满清之帝国主义已足矣,以满清仅有政治侵略,文化经济,反落我后。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不然,在政治侵略以外,尚有文化侵略、经济侵略。因西洋自十八世纪中叶起,利用机械生产作战,至十九世纪科学发达,大量生产之结果,不得不争市场求原料。我国地大物博,科学落后,实为西洋人心目中最佳之侵略对象。况西洋人在列强争雄之环境中,养成爱国心与民族意识,团结异常强固,政治趋向民主。我国则社会缺乏组织,人口虽多,类如散沙一盘。所以非“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无一夫不获其所”,即不足以言抵抗经济侵略。非“恢复固有道德,迎头赶上科学”,使“一国之内,人人平等,行民主之制,合五权宪法”,则不足以言抵抗文化侵略与政治侵略。中山先生盱衡中外,因时制宜,欲造成独立自由、富强康乐之近代国家,乃发明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仅为抵抗帝国主义者所必需,抑且配合历史背景,适应世界潮流,具有一贯之哲学根据。兹先列一简表:
主义
精神
解喻
重点
近代国家
世界思潮
哲学背景
历史背景
民族
自由
民有
文化
国防民族化
民族自决
内诸夏而外夷狄
天地会的反清运动
民权
平等
民治
政治
政治民主化
宪政运动
民为邦本君为轻
明遗民的经世学说
民生
博爱
民享
经济
产业民生化
社会主义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太平军的公有制度
何为而解释三民主义?因三民主义为吾国民族革命之产品,亦世界文化之结晶物也.如不了解其由来,即不能知有清一代所造成之史心。国父尝言:“中国之所以革命,与革命之所以成功,原因虽繁,约而言之,不外历史之留遗,与时代之进化而已”。此二语含义甚深,非一般人所能明了,一部中国近代史,即应为此二语作注释耳。夫所谓近代国家者何?民族化之国防,民主化之政治,科学化之产业,如斯而已,三民主义岂非针对此三者而致力乎?夫所谓民族革命者何?争取民族之自由与平等而已,三民主义岂非欲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以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耶?见《三民主义讲演》夫所谓世界潮流者何?十八世纪之民族主义,十九世纪之民权主义,与二十世纪之社会主义而已,民国十二年中国国民党《宣言》云:“近世以来,革命思潮,磅礴于欧,渐渍于美,波荡于东亚,所谓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由磨砻而愈进于光明,由增益而愈趋于完美。此世界所同,而非一隅所能外者。我国当此,亦不能不激励奋发,于革命史上开一新纪元矣。”三民主义岂非适应世界潮流,欲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乎?见光绪三十一年国父《民报发刊词》上述三事,皆为吾国近代史之特色,而三民主义乃以“缮群之道,与群俱进,择别取舍,惟其最宜”,依中庸辩证之法则,合时代进化之原理,不追逐于已然之末轨,作一劳而永逸之设计,“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其作用盖不仅为中国之复兴,而实以世界和平为鹄的者也。惜国人视之为口头禅,不求甚解,徒以政治革命之主张,忘却文化改造之精义,倡新诋旧,倒孔溃堤,社会失其重心,邪说因而盛行。以致九仞亏一篑之功,皇汉陷倒悬之厄,此真可为太息痛恨者也。
近代既为中国历史上之“一大变局”,吾人治史,固不应只观其变,而不知其所以变,与如何变。宜推求其变之因果,变之法则,鉴往知来,考实运虚,方能见研究历史之功用。以民族革命而论,天地会肇其端,太平军扬其波,革命党竟其功。然洪秀全起义后,即不再假借天地会,革命党却利用反革命之新军,其故安在哉?乃以革命党本身随时代而演进,所谓反革命势力也者,仍属民族革命之产物而已。天地会之“反清复明”口号,在清初实合乎时宜,至太平天国时,即不能行矣,所以洪秀全只反清而不复明。太平天国之驱除光复运动,在当时实为一有力之号召,至清末则又不可行矣,因满清仍属中华民族之一支,而压迫中国之列强帝国主义转成民族革命之新对象。其初抵抗满清,意义简单,着手甚易,若抵抗列强,抵抗日本,抵抗苏俄,却极复杂艰巨。仅用某一和主义,解决某一部分问题,殊不足以获得预期之效果。必须“集合古今中外的学说,顺应世界的潮流”,使革命内容,益加充实,各种问题,同时解决,方能符合人类进化之原理,“中庸”辩证之法则。盖历史之演进,原属有渐无顿,其变也,当亦愈后愈速,愈趋愈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一因果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又一因果也。因果叠乘,而变生焉。如前述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之交互影响,虽错综复杂,抑岂能逃出历史因果之公例。再如,二百年之民族革命,造出一个太平天国;六十年之汉人政权,造出一个中华民国;四十年之党治运动,建立一个国民政府。但汉人政权,却种因于太平天国,方能培植新军之武力;党治运动,却种因于汉人政权,方能瀰漫革新之思想。在前一时期中,二者互相影响而助成,在后一时期中,二者又互相牴牾而消长。革命党之所以利用新军助力,完成辛亥革命,绝非偶然,因新军仍为前期革命所造成之汉人武力,所以袁世凯以新军领袖,能取得二百余年来民族革命之硕果,为中华民国之首任总统。但终以来路不同,袁世凯压迫革命党,革命党又将北洋余孽之军阀打倒。其中机栝,甚为微妙,倘能知历史渐变之法则,即不应诧为奇事。吾国之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在变,而民族革命之动力亦在变;民族革命之对象在变,而革命之口号亦在变。第一阶段,满清和列强,交侵中国,至第二阶段,满清与我“和平共处于中国之内”,仅余列强矣。第二阶段,列强和日本,协以谋我,至第三阶段,列强已逐渐放弃其侵略,而与我并肩作战,以对付暴日矣。暴日溃而苏俄兴,其侵略已扩充至全世界,盖不仅以中国为目的物,惟中国正首当其冲耳.此固我国人之大不幸,然亦为世界上之一大变局,又不可不知也。倘各国能有如国父之高瞻远瞩,早“塞经济革命之源”,抑何致使我大陆沉沦,全球陧阢不安乎?是故三民主义不仅为曲突徙薪之“一次革命论”,实亦为“救济全世界人类之无上要义”,殊非虚语。吾人如能遵循力行,必可完成近三百年来朝暮相处之民族革命,亦可解决世界上人类和平共存之问题。因三民主义乃适应世界潮流,不悖历史趋势,使中国变为近代国家,使世界趋于大同社会之正确理论,中国文化之精神正在此。若研究中国近代史而不知此义,则又何贵乎有历史耶?
就近代史实之演变,民族革命固有其一贯性与连环性:反清、倒帝、抗日、抗俄,逐步成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同时改造;冶近代思想于一炉,期中庸文化之复兴。因果叠乘,源流隐现,非溯自秘密社会之运动,东西国际之交通,不足以毕其真而括其全。三百年来之社会变迁,其端绪由爱新人主启之,道、咸而后,始为剧烈变动之时代,民国则急转直下矣。故清史亦可谓中国民族革命史,以其与民族革命之源流相终始耳。然清人为东胡之后裔,亦华族之支派,诚如雍正帝《大义觉迷录》所云:“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而当时人之所以必欲抵抗驱除者,乃基于“内诸夏而外夷狄”之思想。明太祖所谓:“中国居内以制夷狄,未闻夷狄居中国而治”,斯为吾民族主义发生之先河。倘在宋元以前,则未必如是矣。顾清白努尔哈赤建号称王,至皇太极改元称帝,立国于边徼者约三十年。值明覆亡,吴三桂导之入关,不费一矢之遗,坐拥九有之业。虽南明偏安,革命暗流,而福临移宰中国,相传十主,垂二百六十八年,何以能享国如此之久?此盖有二因焉:一日君主多贤明。太祖、太宗,创业开基,勇武睿智,自不必论。世祖年幼,赖多尔衮以为治,驾驭贰臣,混一寰宇,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其聪慧亦有过人者。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世宗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社会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社会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高宗席累朝之积业,作太平之粉饰,好大喜功,稽古右文,虽有全盛之规模,却种衰弱之肇因。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乃十九世纪为世界变动剧烈之时代,西力压迫,门户开放,民族革命多年之酝酿,造成太平天国之大乱,政权逐渐转移于汉人之手。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当此大局?然亦无显著之失德。同治以后,全为慈禧太后之天下。其才能敏捷,意志坚强,信用曾、左、胡、李诸人,遂有中兴之事业。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揽权竞势,顽固骄虚,内阻自强之机,外招联军之祸,卒为清朝覆亡之最大原因。德宗鲜始皇之雄才,行熙宁之新法,以一无能之懦夫,而欲对三次专政之宫廷老妇作干蛊,宜其百日无成,身被囚死,可怜亦复可哀!溥仪乳臭小儿,生父为亲贵之班首,嫡母乏西后之才略,大厦将倾,赖人支持。又不度德,不量力,自加斫伐,遂不免土崩瓦解矣。综论关内十帝,性格与成就各不相同,若与明朝之君主相较,则犹胜一筹。明朝除肇造诸帝外,率多昏庸逸惰,不理朝政,一任宦官权臣,擅作威福。清朝惟咸丰帝沉溺酒色,同治帝好作微行,亦未若明武宗之荒淫;慈禧、隆裕宠用李莲英、小德张,招权纳贿,然亦无明光、熹“客魏之祸”。明君贤相,仁政惠绩,皆较明朝为多;权奸巨憝,苛政暴敛,亦较明朝为少。何以吾先民仍刻刻从事于革命?此固由于“蛮夷猾华”之民族意识所驱迫,抑亦“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血债有以激之。惟清为华族支派,久受熏陶,逐渐同化,血统早巳不纯,通婚更少畛域,是以国父之民族主义,迥不同于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事,而欲其“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惟革命政权须建立,专制政体须废除而已。
二曰政策获成功。清以边夷入主中国,鉴于元朝贱儒蔑汉,暴力统治之失策,故不以旗兵为压迫之工具,而以政治为笼络之方法。内阁六部,汉满大学士尚书分庭抗礼,均为堂官。各省督抚亦满汉兼用,对于降将贰臣,受权胙土,示与若辈共有天下。使汉人有联合为治之想,无亡国受制之虞,此政策获得最大之成功。又针对华族之特性,把握社会之基层,一松一紧,时张时弛,宽严互济,恩威兼施,深得两重政策之运用。士子入其彀中,黎民顺其治理,是以剪明裔而歼义师者皆降人也;博功名而争效命者,皆读书人也。士大夫为社会之领导阶级,甘作鹰犬,供其驱策,八旗宗室,可以垂拱而治矣。譬如入关之初,以吊民伐罪为言,因明帝无后,始迁都北京。福王立于江南,名正言顺,自不得不予以承认。故檄文有:“明朝嫡胤无遗,势难孤立,用移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以富有天下为心,实以拯救中国为计。……其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无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思,此敦睦邻之谊”诸语,然而南都遣使至北京犒劳通好,反遭扣留,施以恫吓。迨山陕底定以后,即“简西行之锐,转旆东征”矣。此一松一紧之例一也。中国为家族宗族之社会,对于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异代兴替,朝统变更,无论帝王谁属,大多以顺民自居。但若涉及文化礼俗,则有其传统之保守根性。明人束发,以峨冠博带为雅服,清人辫发,以“金钱鼠尾”为陋规。摄政王多尔衮恐引起人民反感,谕令:“前因分别顺降之民,故以薙发分顺逆。今闻甚拂民愿,是反乎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照旧束发,悉听其便!”及江南平定,政权巩固,又毅然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威胁。谕云:“今中外一家,天下一体,若不划一,终属异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今限旬日,尽使薙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行重典!”因是激起上下江民兵之反抗,“保护一己之发,竟舍身命以抵抗敌军,其关切较胜于为国家,为皇室”。所谓“腕可折,头可断,肉可脔,身可碎,白刃可蹈,鼎镬可赴,而此星星之发必不可蘿,其意岂在一发哉?盖不忍中国之衣冠,沦于夷狄耳”。此一松一紧之例二也。明朝之亡,三饷为一大原因,清人“以养民之道,莫大于省刑罚,薄税敛,前朝弊政,莫如加派辽饷外,又有剿饷练饷,数倍正供,更有召买加料诸名目,巧取殃民”。所以除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为删除,仍依旧《会计录》作准,随时蠲免逋赋钱粮。但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一案,苏、松、常、镇四府,官绅士子,革黜不下一万三千五百余人,鞭扑枷责,衣冠扫地。贪吏蠹胥,侵吞多至千万,反置不问。此一松一紧之例三也。其设施政纲,最为显著者,即金之俊十从十不从之策也。曰:“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言语文字不从”。就男女老少,儒释娼优等类,分别从否,或临之以威,或施之以恩。倘有抗拒,动辄屠城,稍事诋谟,亦多族诛。然于老幼鳏寡孤独废疾之贫苦无告者,则遍设养老院、救济院、孤儿院、盲哑院、育婴堂、清洁堂、常平仓、粥厂、义庄之类以恤之。盖左手握金,右手持剑,从之则生,逆之则死。此非清代两重政策,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之极致乎?
然而清朝政治之成功,尚不仅对于一般人民心理感情之控制,尤其在对于一般士大夫之牢笼与驾驭。因为中国社会组织之基层,乃读书作官之士大夫,而非农工商贾之劳苦群众也。清廷于此颇费经营,凡明朝官吏降附者各与升级,殉难者予谥立庙,建言罢谪诸臣及山林隐逸怀才抱德者,缙绅士大夫清望所归者,皆征辟录用,使不因国亡而失其职业,自可相安于无事。顺治二年开科取士,一切依明制度,使一般读书人有进身之阶,即不患无用武之地矣。至少数特殊人物,非科举所能诱惑,则诏举博学鸿儒,选以特科,赐之出身,正途人员,或讥为“野进士”。其有博学鸿儒所不能网罗者,则宏开史馆,设法延揽,使之纂修《明史》,以寄托其孤臣亡国之痛.硕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等,均不屑就,而万斯同诸人,却以私人赞襄史事,著为史稿。当时有“一队夷齐下首阳,蕨薇堪嗟已吃光”之谐诗,即可见一般士大夫之趋附新朝,受其牢笼。天地会之革命运动,只向下级社会宣传,国父喻为藏宝污秽之地,即以是也。清人对于士大夫阶级,可谓极尽笼络之能事,但有时复济之以威,使凛然于统治者固有之尊严,不敢轻于尝试。譬如哭庙之狱,苏州士子多人,因揭知县不法事,聚哭文庙,巡抚即罪以震惊先帝之灵,处金人瑞等极刑。奏销之案,徐元文以状元而降经历,叶方霭以折钱一厘挂误,时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三冈识略》云:“士大夫自宜急公,乃轩冕与杂犯同科,千金与一毫等罚,仕籍学校,为之一空,吁,过矣!”其实乃清廷“积怨南方人心之未尽向服,假大狱以示威”。如斯荼毒缙绅,玩弄士大夫,仍为一松一紧、宽严互济之作用。总之清人对于中国文化之体认,因其居于旁观地位,似较身处局中者为更清楚。“文可长治,武难久行”之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之理,皆能善为运用,以致获得二百六十余年之君权。然仍不能逃文化融冶之公例,革命渐进之暗流,盛衰循环,卒归破碎。此亦天演进化之原则,历史变迁之趋势,国父所谓:“革命为顺天应人之事,顺天则昌,逆天者则亡。”不岂然哉?余于胜朝之史,不敢以铺陈故实,考订章句为业,欲依史家三要之新法,作继周百世之可知,诚如太史公所云“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惟清史为最繁难之学科,资料浩如烟海,牵涉普及寰瀛,乃中国社会演进之总结,世界潮流变动之枢纽,紫绩钩提,殊非易易。章实斋有言:“专门之精与剽窃之陋?其相去盖在几希。”此吾国大史学家之悟道语。四十年来搜集钻研之功力,亦不知其为醇醪、为糟糠矣。惟望读史能勿拘泥于陈迹,洵属开卷有益耳。
--------------------------------------------------------------------------------
--------------------------------------------------------------------------------
[1] 历史之定义,学者主张不一;惟综其所取之对象,则大概不外二端:一人类,二进化现象。此二对象,前者取义太狭,后者又参以主观之见,故以为史之界说,殊难得当拙著《史学之研究》载十二年八月《学汇》,论之颇详,可参阅。余于历史之定义,以为有三要件:曰宇宙,曰现象,曰叙述。“上下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事物变动之迹,谓之现象;而能表示现象以传达于他人,且有存在之性质者,则为叙述。合三者以为史,则有类于通常之所谓史料也。至于有系统之史,名曰史学;其意义于本文中述之。
--------------------------------------------------------------------------------
[2] 就第一种标准而分期,其方法已嫌陈旧。但清代史迹,往往带有种族之色彩,故依此区分,似仍适当关于中国历史分期之方法,拙著《中国通史讲义大纲》,已详论之,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