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张国辉
简介
作者:中华文史网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5-12-10  点击量:329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张国辉,男,浙江温州市人,1922年生于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考入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翌年,教育部令并入国立英士大学。1944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犯浙东,因与学校失去联系,被迫休学两年,于1948年夏毕业于英土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该院研究生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8年8月,张国辉教授就职于前农村部中央水产实验所水产经济系,从事渔村经济研究。1950年3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他先后于1950年和1951年到河北省天津市和江苏省无锡市进行工厂工资调查。他曾就调研过程中的收获,在《光明日报》1950年12月16日和《经济周报》1952年第2期上发表了《解放后天津工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两年来无锡市工业发展的分析》。前者被收入陶大镛编的《新经济论丛》,后者的部分内容为陈真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所转录。

  1953年,张国辉教授撰写的《恢复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一文发表在《新建设》杂志,1953年11月号,曾被部分学校和机关列为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参考资料,并被收人中南人民出版社编的《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书中。 

  1957年,孙冶方同志主持经济研究所。张国辉教授实现了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宿愿。 

  60年代初,张国辉教授在经济所近代经济史组,着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的科研任务。 

  在集体撰写专著的过程中,张国辉教授对大量有关史料进行理梳和消化,逐渐形成一些看法:认为中国封建经济到晚清鸦片战争后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加速了这种变化的进程。反映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形成。就生产领域言,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矿、航运、电讯和铁路等新式企业兴起,象征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起步;而在流通领域,随同对外关系的开展,为对外贸易服务的某些旧有经济的机构开始发生职能上的变化,进而导致性质上的变化。如果从这两方面进行探索,有可能比较深刻地揭示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 

  根据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现的各种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经营管理的变化情况,张国辉教授梳理出比较清晰的脉络,分析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在流通领域则选择旧式金融业作为突破口,考察钱庄、票号在参与国内外商业和贸易的运营中,是怎样从职能的变化导致性质上的变化。 

  上述观点分别通过他所撰写的《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钱庄的买办化》《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中国近代煤矿企业中的官商关系与资本主义发生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关于轮船招商局产生与初期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65年第10、11期和《十九世纪后牛期中国票号业的发展》《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等论文发表。这些论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79年,他写成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1984年第2次印刷。 

  这本专著广泛利用中、外文历史文献和档案,考察了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某些关键性的变化。他通过对近代航运业、煤矿、金属矿、纺织业、电讯及铁路运输业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发生过程的特殊性,兼及分析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中国资产阶级各个组成部分的状况和特点。 

  该书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他提供“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 

  198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他发表了《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产生的历史条件》,论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资本关系发生过程的内在依据。 

  从1982年以来,他还将多年来积累的清代后期金融史资料作厂进一步补充、分析和消化,写成《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一书。本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学术奖。 

  1990年以来,他参加了由江敬虞任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该专著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发展的篇章的编写工作。 

  在与青年同志的共事上,他平易近人,从不强人所难。他在指导青年同志的科研工作时,强调科学事业的成就,从来都是全社会广大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青年在学术研究上要重视前人的艰苦劳动,要乐意听取学术观点上的不同意见,但必须认真反复思考、深入考察历史实际,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不要盲从。 

  资料来源:《名师荟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