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杨向奎
重读杨向奎师给我的两封信――纪念杨向奎先生诞辰110周年
作者:李尚英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20-10-16  点击量:24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想,2020年1月10日是历史学一代宗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我的导师杨向奎先生(我们都尊称为杨向老或向老)诞辰110周年,作为他不称职的学生,应该写点纪念文章。                           

一个多月前,我在整理自己的图书时,找到了杨向老给我的两封信,欣喜之余,决定以此为题,以表达我对慈父般的老师的无限敬仰与怀念之情。以下为杨向老所写两信的內容,并略加解析。第一封信的內容如下:

尚英同志:

你们平日作的读书笔记今送还。(过去已经还过一些)

我之所以要你们作笔记,是想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加强理论与史料结合的本领。

通过一年的写作,我知道你多注意清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方面,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似可于此选题。本年最好选定,作准备,以便第三年写出。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应辩证的看,假使不是清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比如圈地与逃人法等也不会激起那么多的民族情感,所以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

希望在理论方面多注意,在文字方面,要干净利落,交代清楚,我总觉得你的字写得太幼稚,我劝你们平常多写毛笔字,多写字。

敬礼!  

杨向奎  8.30

杨向老这封信写于1979年8月30日,内中除了充分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如用“敬礼”二字),使我们深受感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杨向老指导研究生的基本思路。由此我想,这封信不仅对刚入学的研究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对研究生指导教师也有启迪作用。

我认为,杨向老指导研究生的基本思路是,研究生平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1978年10月,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久已仰望的向奎师时,杨向老就给我们布置学习任务:学习与研究清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是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写出的论文应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不要多少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论文,连自己都能惊出一身冷汗来。先生强调,不要急忙发表论文,要多写读书笔记,每个星期每人交一篇读书笔记,“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加强理论与史料结合的本领。”

遵照杨向老的指示,我和另一位同学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围绕清初农民战争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清史史料,每周写完一篇读书笔记并交给老师。杨向老这封信就是在我们第二学年开始前写给我们的。

我在读书笔记中多次过分强调清初社会的民族矛盾,忽略了阶级矛盾,所以杨向老在信中强调指出,“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

我刚入学时,觉得自己已是快40岁的人,记忆力有所下降,这两年应多看史料,才能写出较有分量的毕业论文。于是,对理论学习有所放松。杨向老察觉后谆谆教导我们说 ,研究社会科学,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学者不相信这种哲学,因而在研究自然科学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可克服的难题。他们成就的取得,往往是、或者是他们的方法符合自然辩证法,如果完全违背自然辩证法,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杨向老的一席话,促使我在入学的第一学年能下大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文字表述上,我过去片面认为,文章主要看内容,字写得好坏无所谓,所以从不下功夫练字,更不用说毛笔字了。工作以后写的文章不仅字不好看,文笔也依然不够简洁、明快,经常拖泥带水,故杨向老常告诫我“写文章,要干净利落,交待清楚”。我留研究生院工作后,在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海天先生的指导下,文字功夫有所提高,同时也用了一段时间练习写字,字迹略有长进,但至如今,随着年龄的增大,字迹又有所退步。不过,还是应该遵循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杨向老第二封信內容如下:

尚英同志:

关于敝文集,千万不要写评介文章发表,切切,我不是怕评坏,而是怕评好。总之千万不要写。

敬礼!

杨向奎   八五,三,八

1985年初,杨向老送我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文集《绎史斋学术文集》。我学习后认为本书学术水平很高,应该作为研究生学习写作的范文,于是想请人写篇评论文章在我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发表。杨向老得知后,给我写了上述简短的信,主旨是“千万不要写”,充分反映了他老人家踏实为学、不张扬自己的优良学风,同样值得学人学习。

如所周知,作为历史学一代宗师,杨向老在学术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许多老、中、青学子常恳请先生为自己出版的著作写序,或任主编。对前者,杨向老出于提携后人、促其成长的良好愿望,多有满足;对后者,正如已故著名清史专家何龄修先生所说,杨向老任主编的底线是“全书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由他亲自起草,决不署主编之名”,理由很简单,就是先生多次对何龄修所说的话:“不要利用别人写作,给自己增加学术荣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兹仅举一例。

享誉学界的煌煌23大本、500多万字的《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一书,从策划、收集与编选档案直至出版,其中凝聚了杨向老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杨向老在本书成书的全过程中,不仅挑起“帅”的重担,而且又是身先士卒的普通一兵,但在出版前让出了主编的头衔,后来在大家再三劝说下只说了一句:“不愿掠人之美。”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骆承烈先生所说,这正显示了先生的“一种不为个人名利、只为发展学术的高风亮节”。

由此可见,杨向老在自己的学术文集出版后不让别人写评论文章,渊源有自。事实上,先生不让人写“评好”的文章,却欢迎别人写“评坏”的文章。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名著《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一书的最后,就附有两篇学界名人批评自己学术观点的文章,充分证明了先生本身具有的博大胸怀。我认为,这也是当今学人应该学习与发扬之处。

(此稿经编辑删改后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0日

《社科院专刊》第4版《家园》)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