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杨向奎
文化、社会、人生
作者:南平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6-25  点击量:226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88年5月, 笔者借山东大学历史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之机,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杨向奎先生。

问:杨先生,您是《文史哲》的创办人之一,您能否谈谈当年《文史哲》的创办情况? 

答:《文史哲》最初是同仁刊物,1951年由山东大学文学、历史两系的同仁共同发起创办。创办时困难重重,既无经费,又无经验。创办人为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当时并无专职编辑,全由两系的教师兼任。为了办好这个刊物,我们承担了所有的收稿、约稿、定稿、编辑、校对等工作。当时山大在青岛,校园离印刷厂很远,为了处理有关出版事宜,我们经常步行去印刷厂,有时还要到车间去校对。刊物出版之后,由于与外界没联系,无法发行,于是我们找了一些朋友往各大学寄,托各大学的朋友放在校传达室卖,卖不出去时,这些朋友便自己掏钱买下,再将钱寄来。后来,在山大华岗校长、罗竹风教务长的大力协助下,与邮局取得联系,由他们发行。这样,《文史哲》慢慢走上了轨道。但这时发行量小,困难万端,我给当时的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写了一封信,他慷慨地拨给我们2000 万(折现在2000元,当时货币购买力高),山东省统战部也拨了2000万,共4000万,这就从经费上救活了《文史哲》。然而,此时发行量不大,影响很小。后来,由于《文史哲》开展的《红楼梦》讨论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发行量迅速上升到几万份。从此,《文史哲》的经费和销量都解决了。 

我一向主张办刊物,这对发展、普及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术刊物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高低。这方面,我可能是受我的老师顾颉刚先生的影响,他一辈子办了不少的刊物。《文史哲》作为一个大学所办的刊物,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这已为社会上所公认。当然,这不能归功于某个人,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您是我国学术界的前辈,您能否简要地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及治学经验? 

答:我的治学范围很杂。最初,我在大学跟顾颉刚先生研究经学,花了10年的精力来解决经学上的关键问题,如《左传》、《周礼》、《公羊》等,同时,在《书经》、《诗经》方面也下过功夫。这种经学的路子是跟顾先生走的。研究经学离不开中国古代史,在此过程中,我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顾先生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发展到怀疑中国古代史,形成了“古史辨派”。起初,人们认为我也属于那派,其实后来我并不相信那派的观点,我相信中国古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有虞氏以后进入了阶级社会,这些和我老师的意见正相反。 

后来,我的研究慢慢地进入了哲学、思想领域,研究过道教,读过整个《道藏》,也研究过佛教,主要是唯识宗,但这二方面没有深入下去,只是有个较高的常识了解,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者,应对佛、道有较深入的了解。我用力较多的是先秦诸子,对孔子、墨子、惠施花了一些精力。此后,我又集中精力研究宋明理学。近几年来,我着重研究清代学术,打算写一套《清儒学案新编》,现已出版了几册,至于这套书的详细写作计划、进程、主要内容,可以参见《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要我谈治学的方法和经验。我认为,治学没有什么方法或经验,如果有的话,那只是两个字——“用功”,或者说“努力”。不用功,不努力,而要去找一条捷径是不行的。治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论,但普遍的、适合于每一个人的方法是没有的。我跟顾先生做学问时,他从来没告诉我采用什么普遍适用的方法,他只告诉我研究哪一具体课题时应从何入手,还存在什么问题。一般人的智力都是中等的,很少有人特别聪明,要想有所成就,只能靠用功和努力。我曾对研究生说,你们当中有努力的,有不努力的,10年之后再回头比较一下,不努力者会对努力者自叹弗如,但这时已经悔之晚矣。千万不要给将来后悔留余地,这就是我的经验。现在硕士、博士毕业时在30岁左右,再过30年便退休了,如果在这30年当中无所事事,只顾挣钱、追求物质享受,而业务上毫无建树,学问也荒芜了,回头一看别人有学问,有贡献,受人尊敬,自己会感慨地说:“唉,我真不如你呀!”这时可就永远赶不上了! 

问:中国文化在古代曾经灿烂一时,到近代则落伍了,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的文化建设时期,您是中国文化史方面的专家,能否就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将来谈些看法? 

答:大家知道,中国有四五千年的文化,虽然四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是弹指一挥间,但从世界范围看,有四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并不多。中国有四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过去有创造灿烂文化的能力,我们相信它现在和将来仍有这种能力。近百年来中国处于落后的地位,政治上、军事上是弱国,文化、科技也落后了,以至现在仍然落后,但是历史的发展犹如马拉松赛跑,有时你在前,有时我在前,我们不要因为暂时的落后而气馁,要有信心,将来会赶上去的。 

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我们不是凭空断言我们有过灿烂的时代,而是有事实根据的。如,中国曾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发明,出现了孔子、墨子等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我认为,墨子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一个人的成就等于整个古希腊。这一点可以从现在残存的、并不完整的《墨经》中得到说明。至于孔子思想之伟大则更不必说。他有的思想可以说是照耀千秋的至理名言。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始终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宗教家,儒家是一学派而没形成一个教派。儒学如果成为一种宗教,它就僵化了。儒学没有成为宗教,没有使人思想僵化,而使中国人在其思想熏陶下宗教意识比较淡薄,可见在中国,始终是思想家、哲学家而不是宗教家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这是我说中国是一伟大的文明国家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撑点。过去中国出现了这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我们相信将来还会出现,这里指的不是那些社会发展史中起添砖加瓦作用的一般名人,而是那些在文明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能帮我们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为全人类的发展指出一条正确道路的伟人。 

问:据了解,近年来,您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同时,还在思考一些社会与人生的问题。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答:现代社会是个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的发展应当造福于人类。然而,现代的科学、现代的文明却包含一些破坏宇宙平衡、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现代的战争,超级大国生产的核武器可以多少次地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的生存。人类制造武器来毁灭地球,埋葬自己,这从哲学角度来考虑是很荒唐可笑、愚昧不堪的。人类如果不脱离这类野蛮战争,就永远脱离不了动物的种属。这一点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人类的发展就会碰到难以克服的难题。我想,应该有这么一位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出来号召人类保卫自己的地球,人类的文明不应该破坏地球。我不是宗教家,不是向人们宣传宗教,而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现在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将来会后患无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倒认为,人无近虑,必有远忧。人们往往不太注重哲学家、思想家的作用,其实,如果考虑他们的意见就可免去远忧。当然,现在要人们打破民族的概念、打破国界的概念,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地球,保卫人类、宇宙的平衡,还为时过早,但应有这个远见。所以,我们的时代需要一批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因为他们能给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道路。 

近来我常考虑些人生的问题。现在整个社会还没觉悟到应怎样为全人类造福这个水平,作为个人来说,一般是较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个人的生存不能保障就无法顺利发展下去,但一切从个人出发就会误入歧途。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与社会的桥梁,没有人便没有宇宙,没有社会。所以,儒家说,人是为天地立心。过去认为这句话是唯心主义的,其实,这句话在整个哲学史上是最最高明的一句话。人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看待人生、人生价值?现在不少人的人生价值观变了,一味地去挣钱发财,追求享受。当然,人生需要物资,创造财富,否则国家就富不起来,但完全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一切地去干,就偏了。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现在还应加上一句:己欲富而富人。这样就完整了。人们如果按这几句话去做,整个社会就会永远平衡、协调、顺利地发展。 

谈到这,我想起了“中庸”。过去人们往往将中庸作了庸俗化的理解,其实中庸讲的就是平衡、协调。无论是宇宙还是社会,只有平衡、协调才能发展。宇宙是在平衡的条件下发展的,宇宙最初是能量大于引力,靠这两种力量(现在有人说有4种、5种,但其基本力量为这两种)而存在,后来能量与引力平衡了,才有了生物,有了人。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没有“中庸”。不偏为中,不倚为庸。一个社会要尽量保持它的平衡,否则就会动乱。“文革”时由于社会不平衡,不协调,因而造成了“十年动乱”。 

现在社会处于改革之中,有些不合理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知识分子应怎样自守?我想应做到一条:为社会提供新鲜空气。一个社会只要有了新鲜空气,就能生存、发展下去。因此,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表现在:从大处看,应是为天地立心;从小处看,则应是社会的新鲜空气。那些完全为了个人利益奋斗的人,并没有认清人生的价值所在。 

我常想,人应当看重自己,把自己的价值看得高一点,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不要随波逐流,不能只考虑自己,应当考虑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此。 

(资料来源:《文史哲》1989年第1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