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综览 > 清史遗踪
皇家园林——三山五园
作者: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8-06-27  点击量:60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包括: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等皇家园林,此外还包含皇家赐园、私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

自辽、金以来,北京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

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清康熙二十六年畅春园营造完成,至清乾隆十九年万寿山清漪园建造完成,三山五园的建造达到巅峰,形成了驻园理政的格局,也使京西皇家园林集群的社会实用功能得到全面整合和完善。从地域上看,遍布方圆几十里的皇家园林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从皇家园林的功能上看,京西皇家园囿的理政、居住、休闲、游览等实用价值倍加完善。因此,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都把京西皇家园林作为居住生活和上朝听政的主要场所。

三山五园以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价值绝不是仅仅供皇帝玩赏的景观,而是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帝王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部以园林形态表现历史文化的活的史书。


畅春园

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全园建筑告竣。畅春园是清康熙皇帝在明朝李伟的清华园遗址上营造而成,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这座园子,取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的寓意,命名为畅春,并撰写《御制畅春园记》一文。

据《日下旧闻考》所载,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由此可见,畅春园当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宫廷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畅春园占地约900亩,主体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东路主要包括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太朴轩、清溪书屋、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的主要建筑群有玩芳斋、无逸斋、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据一位曾目睹过畅春园的官吏说,畅春园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从中可以看出畅春园虽为皇家园林,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畅春园还设有总管大臣、郎中以及总领等官职,用以对畅春园进行管理。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过畅春园总管。

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因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还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开启了清朝避喧理政的先例。据后人的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3800余天,年均驻园7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如今,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达资源中学校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据《日下旧闻考》所载,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圆明取恪守圆通中庸,聪明睿智之意。

清雍正帝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成为皇帝在圆明园避喧听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

清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将长春园和绮春园并入,?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期间,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至清道光时期,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在清皇室150多年的创建和营造下,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并火烧三山五园,虽然,清同治帝欲修复,但终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汇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在鼎盛时期,圆明园的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既有常见的单檐卷棚灰筒瓦屋面,朴素淡雅;又有宫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顶,金碧辉煌;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的规整院落,又有灵活多变的建筑组群;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应有尽有;建筑形制千变万化,除常见的矩形、方形、圆形、工字、凹凸字、六角、八角外,还有很多独特新颖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卍字形、书卷形、十字形、田字形、曲尺形、梅花形、三角形、扇面形,乃至套环、方胜等,可谓丰富无比。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型、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形象地描述: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为禹贡九州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

圆明园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名蓬莱洲。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圆明园,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为一颗璀灿的明珠。


静宜园

香山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康熙帝在游观香山的名胜古刹时,在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清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历)初游香山,非常喜欢这里的山水,决定在香山行宫的基础上兴建一座山地皇家园林。清乾隆十一年建成,赐名静宜园,并御笔钦题静宜园二十八景。静宜园总占地面积为153.3公顷,周围的宫墙顺山势蟠蜒,全长约5公里;静宜园的营造使香山寺这座古刹、行宫自成体系的园林成为一座皇家的离宫禁苑。

香山静宜园依托西山的层峦叠翠,与玉泉山及玉峰塔形成远近两个层次的景深,构成了京西皇家园林、乃至整个西北郊平原的底景。登山远眺,俯借静明、清漪两园的湖光山色,极目远眺京师万千景色一览无余,显示了北京西北郊整体的环境美。

香山,是被誉为太行八陘神京右臂西山的一条支脉,早在唐朝此处就已经建成了香山永安寺,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永安寺原址修建香山寺。至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明万历帝亲笔为香山寺的来青轩题写匾额;此后,朝拜佛寺和游览山景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信徒公众络绎不绝,香山因此而成为北京西北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的建成,是静宜园基本建成的标志。乾隆皇帝对香山静宜园情有独钟,作有《静宜园二十八景诗》一组诗,抒发了对园内山丘风景的喜爱,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嵓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胎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庵、玉华蚰、森玉笏、隔云钟。

清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静宜园,几乎每年皆幸香山。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京师,无长途跋涉之苦,所以不受自然季节气候条件的限制,既可以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纳凉,也可以秋季观看香山红叶,冬季欣赏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静明园

玉泉山静明园,原为康熙二十一年建成的玉泉山行宫——“澄心园,于康熙三十一年奉旨更名为静明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对原建筑群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建设,在扩建后仍然沿用了旧名——“静明园精明二字意在形容玉泉山色,山水林泉风致,以泉水、宝塔、山洞称绝。

玉泉是玉泉山的生命和灵魂。玉泉山泉出石罅  潴而为池  广三丈许  名玉泉池形成了十分壮美的自然景观。玉泉山地处翁山河香山之间,是西山东麓支脉上的一座小山,山形秀丽,林木蓊郁,两侧峰拱伏南北,状如马鞍,山上多奇石幽洞,随处皆泉,是北京西郊的风景胜地。玉泉山的风景建设,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金代。金章宗完颜璟曾在中都郊外开辟了两处风景游览区,在东北郊建了一座行宫——大宁宫,地点即今北海琼华岛;西北郊建了行宫芙蓉殿,即今香山玉泉山一带。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为玉泉趵突”)此时即作为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明昌元年(1190)开辟了一条新河道,名叫金河,引玉泉山水向东南流入高梁河以补充大宁宫附近水量之不足。玉泉之水与玉泉风光一起受到文人雅士的赞美。如明人王英《玉泉》诗云: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与众泉同。地连琼岛瀛州近,源与蓬莱翠水通。出洞晓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细含风。道迢终见归沧海,万物皆资润泽功。描述了当时玉泉水景的迷人。元灭金后,在中都东北郊另建元大都城。元世祖于至元年间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于正统年间敕建上、下华严寺于山之南坡,寺内及附近有华严洞、七真洞两石洞。华严寺以东250米有金山寺,旁有玉龙洞,泉水自洞内流出,既是龙泉。其上建有望湖亭,明末已圮毁。上、下华严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被蒙古瓦刺军烧毁。此外,山麓还有崇真观、观音寺。玉泉池旁山坡上有补陀寺,寺内有吕公洞,相传是吕洞宾往来之地。除去这些佛寺、道观、石洞外,还有看花台、卷幔楼等景点。

清入关后首位皇帝福临在位期间就多次到此校猎和驻跸,并派太监进行管理,清康熙十九年(1680)开始修建玉泉山行宫,清康熙二十一年建成后,命名为澄心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此后就成为皇家独占的园林。至清乾隆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玉泉山及河湖全部圈入园墙以内,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之后,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成为一座以山景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天然山水园。园内经乾隆命名的景点有十六处,即静明园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碧云深处、翠云嘉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全部建成后又增加十六景,即: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浮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国又进行了一次大修,此为玉泉山建设的极盛时代。

静明园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园门六座。正门南宫门五楹,西厢朝房各三楹,左右罩门,其前是三座牌楼形成的宫前广场。东宫门、西宫门的形制与南宫门同。此外,另有小南门、小东门和西北夹墙门。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其中寺、观就占十所之多。许多石穴洞景也都与佛、道的题材有关,山上还建置了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足见此园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乾隆当年建园的规划思想显然在于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的山水风景名胜区。

玉泉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如果按山脊的走向与沿山湖泊所构成的地貌环境,则全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

山坡南面为南山景区,是以玉泉湖为中心的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南宫门内有两进整齐对称的院落。前进院落正殿七楹,名廓然大公;后进院落殿名涵万象,这组建筑是园内的宫廷区,北临玉泉湖,和玉泉湖的乐成阁及南宫门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玉泉湖是园中最大的一处湖面,湖中布列三岛。玉泉泉眼在湖西岸,泉北有龙王庙,殿悬永泽皇畿匾额。龙王庙之南为竹垆山房,是仿无锡惠山听松庵而建的。西岸山坡上还有开锦斋和赏遇楼两处小景点及吕祖洞、观音洞两处洞景。吕祖洞前建道观真武庙,额书辰居资佑,南有双关帝庙,额书文经武纬。湖两岸的建筑群背山濒水,与山顶的华藏塔上下掩映,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画。

玉泉山主峰上的一组依山势层迭而建的一组佛寺建筑——香岩寺、普门观和仿镇江金山塔的形制的八角九层琉璃砖塔——玉峰塔,构成了南山景区的重点风景。香岩寺以南山坡上还有很多石洞,如刻有五百罗汉像的罗汉洞、供观音像的华严洞以及伏魔洞、水月洞、资生洞等,华严洞前建成了云外钟声一景。玉峰以东是裂帛洞,湖泉自石壁出溢为渠,湖西岸建观音阁,北岸临水有清音斋,东有心远阁,北为含晖堂,自成别具一格的幽邃小园林。湖水流经园东墙闸口注入玉河流往昆明湖。

玉泉山东坡及东麓为东山景区,以宽10米,长22米的影镜湖为中心,沿湖环列建筑,构成一座水景园,北岸楼阁廊榭,高低错落、曲折围合。植物配置以竹为主,故景题风篁清听,湖东岸有船坞及水榭延绿厅,此景区即镜影涵虚一景,沿湖岸有分鉴曲、写琴廊,向南直达试墨泉。镜影湖北为宝珠湖,泉名宝珠泉,湖西岸有含泛堂、书画舫,游人可自此循山道登至山顶。山顶主要景点是妙高寺,寺后有锥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园内另一制高点,又后为该妙斋。侧峰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飞来、极乐洞等景洞。峡雪琴音一景是跨涧架岩构筑的两进院落,是观赏山泉景观的好地方,附近山间还点缀着几座小型亭阁。

西山景区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的开阔平坦地段上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道观东岳庙居中,坐东朝西,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山门殿,其前是三座牌楼围合成的庙前广场。第二进正殿仁育宫,第三进后殿玉宸宝殿,第四进后照殿泰钧楼。这是一座规模很可观的道教建筑,据乾隆御制《玉泉山东岳庙碑文》的记载:东岳为五岳宗,……去京市千里而远。岁时莅事,职在有司。方望之祀,非遇国家大庆及巡狩所至,未尝辄举。而玉泉山位于京郊,峰峦窈深,林木清瑟,为玉泉所自出。滋液渗漉,泽润神皋,与泰山之出云雨功用广大正同。……则东岳之祀于兹山也,固宜。他认为玉泉山下出泉随地涌流,与泰山之不崇朝而雨天下具有同样的神圣意义,故尔应建东岳庙以便岁时祭祀,足见此庙的重要性了。东岳庙之南邻为佛寺圣缘寺,规模稍小但也有四进院落,第四进院内建琉璃砖塔。东岳庙北邻之小园林名清凉禅窟,正厅坐北朝南,周围亭台楼榭连以曲廊,随宜穿错于假山叠石之间。

东岳庙之右,转东北沿山坡磴道盘行,当年山苗磵叶,馡馥缘径,这就是鸟语花香的采芝云径一景。

清凉禅窟之北为含漪湖,湖的北岸临水建含漪斋和游船码头。自此处循山之西麓往北可达崇霭轩。这里环境幽静,观赏山间出没的朝岚夕霭最为佳妙,所谓铺空白绵映带,时或清閟时疏旷;以之兴咏咏亦佳,以之散襟襟实畅

含漪斋之东即园之角门,自香山经石渡槽导引过来的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于玉泉水系。角门外的石铺御道南连南宫门,往西直达香山静宜园。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南宫门外就原来的小河池开拓为高水湖,与早先开凿的养水湖连接,将静明园内之水经由南宫墙上的水关导引入高水湖,以灌溉附近日益开辟的稻田,高水湖亦藉水而成景,并拆卸畅春园西花园内的先得月楼迁建于湖的中央,命名为影湖楼。影湖楼四面环水,成为静明园墙外的一处以水景取胜的景点。登楼观赏玉泉山、万寿山以及远近的田畴湖泊,面面得景俱佳,正如乾隆所描写的:玉峰塔影近窗外,万寿山光远镜中。每当水关启闸放水时,放舟顺激流而下,也是很有趣的水上活动。乾隆曾赋诗以咏其事:围墙命启闸门扁,顺水放舟势建瓴;顷刻湖心楼便到,影来远近列峰青。

咸丰十年(1860)北京西北郊诸园遭到英法侵略军的焚掠,静明园亦未幸免于难。园内建筑物大部分被毁,光绪年间曾部分地加以修复,西太后居住在颐和园期间经常乘船到静明园游览。辛亥革命后曾一度作为公园向群众开放,又修复了一些建筑物,湖光山色大体上完整如初,仍不失为一座保持着原有特色的行宫御苑。


清漪园

万寿山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到清乾隆二十九年全园建筑告竣,而在清乾隆十五年七月,乾隆帝颁布御旨: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清漪园是京西皇家园林中最后一个营造的皇家御苑,与其他御苑的区别在于,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都是由乾隆的父、祖建设,乾隆帝改扩建而成的,清漪园则是基于自然山水格局,乾隆帝亲自规划与建设;万寿山清漪园是清乾隆皇帝造园思想和审美观的体现。

万寿山清漪园的规划与建设,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治国方略。在清漪园的规划布局中,前山正中以大报恩延寿寺为起点,依山势而延展到佛香阁、智慧海,标榜乾隆帝本人践行孝道的模范,弘扬以孝治天下的宏愿;前湖区的铜牛、耕织图、畅观堂等则体现出重农务本、首重农桑这一基本国策;后山区的四大部洲则是以藏传佛教寺院摩耶寺为规划设计蓝本,体现了清乾隆帝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态度。

万寿山清漪园有别于其他四个园林。畅春园、圆明园是平地造园,有大量的水流,湖泊水面面积大,但是没有山,所有的山都是假山,且不是很高;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这两座园林则是山地园,真山真石,但水很少,没有大的水面。万寿山清漪园则不同,清漪园是真山真水,高山大湖,而且清漪园原来的基础人为建筑很少,除了功德寺和耶律楚材墓外空空一片。清漪园的营造是清乾隆帝亲自负责主题规划,样式雷负责具体设计,内务府和工部负责监督施工,通过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从动工到完工连续施工十几年,一气建成的皇家园林。

清漪园突显出皇家园林的特点,前山、前湖区占地广阔、建筑宏大、色彩艳丽、质地考究,并且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舒适和宜居的风韵。万寿山东边的惠山园,就是一个南方园林的翻版,后山西面的几个小园如赅春园等也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与皇家园林的气派高度和谐统一,反映了其高超的造园艺术。长廊、西堤六桥,与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湖面辉映相称、和谐统一,南边以湖为界,没有围墙,绣漪桥向南的一大片广阔田野,几乎被认作园内的景观,将园林无限扩大;西边是连绵逶迤的淡蓝色西山,玉泉山和山上黄白相间的定光塔倒映在昆明湖面,好像玉泉山和玉峰塔就是清漪园的组成部分,这种借景的非凡效果,凸显了清漪园的皇家气派。

清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清光绪中叶,慈禧太后修复此园,清光绪十四年(1888)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