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期(总第65期)
从晋侯墓地论商周墓地制度的几个相关问题 高智群
论明清时期官商一体化的作用和影响 孙丽萍
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响 程志强
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 唐力行
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
——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 钱杭
黄虞稷家世及生平考略 李庆
近代上海道契与清江南土地契约文书之比较 马学强
马建忠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 薛玉琴
辛亥革命十年的学堂、学生与学潮 马自毅
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研究及相关问题 侯云灏
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 [韩]吴炳守
传统与现代之间 张 剑
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权思想初探 朱 华
长江沿江城市教育近代化的发生机制与社会背景 施扣柱
[书评]
一部揭示近代小区域经济货币关系的著作——评《中国钱票》 马军
2002年第2期(总第66期)
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 虞万里
江南金三角先民的生活习俗 孟彭兴
北宋魏墓志考释 赵振华
“王仗诏书”与汉代养老制度 臧知非
宋代高丽宾贡进士考 文礼
清季越南宗室亡隐中国考 羽离子
大同“三世”和天演进化 汤志钧
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廖大伟
中国关税自主和安格联事件中的日本 单冠初
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及其变迁 程郁
史料学派对中国历史学成长的贡献 宋颂安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 吴景平
关于俄国民粹主义的几个问题 马龙闪
[书评]
应当重视对上海金融史的研究 姜义华
[海外史学名著评介]
香港工业化进程中的上海人——黄绍伦著移民企业家:上海工业家在香港 张秀莉
中国科学社年会非全国科学大会——鲁迅全集一个注释的订正 李晓義
[读史札记]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珍藏“西文汉学旧籍”简介(四)马军
2002年第3期(总第68期)
摩尼教“树”符号在东方的演变 芮传明
鱼国渊源臆说 余太山
六朝音乐与舞蹈 张承宗
明朝江南士夫的俗趣 程念祺
论清代分省取士制 夏卫东
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 徐茂明
《清诗纪事初编》略论 秦慕
《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叙论 严寿激
从肇和舰起义看中华革命党军事战略的失误 王友明
租界与近代上海工业的三大支柱 陈正书
南京大屠杀札记(之一) 程兆奇
凝视现代性: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与好莱坞因素 姜汾
论卫国战争前苏德经贸关系的政治意义 康春林
一位留美海军军官与台湾当局决裂的经过王照玲口述 马军整理、注释
[书评]
探讨明末'流寇叛乱'的新视点-一评吉尾宽《明末流贼反乱之地域社会》 卡永坚
2002年第4期(总第69期)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笔谈]
稀世富矿: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价值 熊月之
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 李长莉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三个关键词 钱杭
近代上海:多元文化的摇篮 罗苏文
当代上海城市社会与私人生活 承载
传统上海城镇社会生活鱼议 马学强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向香港的迁徙 张培德
中国法律习惯在香港长期存在的历史考察 陈同
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柯文教授访谈录 周武李德英戴东阳
太平天国政体与“神权政治”
从“三民主义”到“中国文化”:陈立夫统一的演变 张敏
“八.一三”事变中的租界与中国难民 郑祖安
西医东传:晚清医疗制度变革的人文意义 何小莲
魏晋南北朝时期节俗的擅变 魏向东
宋学南移和江南儒学 汤仁泽
明末清初启蒙教育家的上智下愚新论 施扣柱
清雍正帝的面试术 王志明
美国历史上三K党猖獗的根源 高芳英
上海孤岛生活的回忆 胡道静口述袁变铭整理
上海史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综述 廖大伟甘慈杰葛涛
2002年(增刊)(总第68期)
[辛亥革命与东南社会学术讨论会专刊]
论辛亥以来近代国家与社会非同步发展的政治整合 姜义华
辛亥革命:上海城市的特点与地位 熊月之
试论辛亥前后人的现代化 徐亚芳
宁波旅沪士绅与上海、宁波的光复 王慕民
旅沪宁波人与辛亥革命 李
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统一'——兼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苏沪行政关系 周育民
“地方自治'到'联省自治'——《东方志》“自治观”简述 洪九来
辛亥时期上海知识界的国家观念 张元隆
辛亥前上海行核对三井洋行的影响 [日]川原胜彦
上海商会绅商体制的瓦解及其影响 郭太风
孙中山与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 易惠莉
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帮会 邵雍
三寸金莲、天足会及其他 房芸芳
辛亥前后上海青年妇女的解放运动与从军运动 华强
上海舆论、话语转换与辛亥革命 刘学照
简析辛亥革命中的《大陆报》--1911年10月12-31日 胡宝芳
二十世纪初年知识人的志士化与近代化 杨国强
解读《申报》广告21905-1919年 [韩]河世凤
辛亥革命前夕江苏学务总会与地方教育界 [日]高田幸男
辛亥革命的挽歌一一鲁迅《哀范君三章》史实证析 段炼
章太炎不是地主阶级反满派 沈雨梧
辛亥早期革命志士吴槌思想论略 闵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