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机构组织 > 史表组
图像史学:历史研究的新视点——写在《图录丛刊》第一批图书出版之际
作者:于庆祥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5-11  点击量:9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一、图录丛刊创意的缘起与设想:

自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清史编委会图录组开始以图片征集专项课题的模式,陆续在全国十余个省份设立了23个图片征集项目。至2005年7月,图片征集已经达到近4万余张。为弥补清史图片数据库因保密性、封闭性而带来的组外人员无法浏览的缺点,使各立项单位的精品图片能够以纸本的形式展现给社会;而且可以把立项单位参与国家修史的成果固化下来,成为一项非常有分量的阶段性成就,便利社会各界对清史图录修纂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国家清史编委会决定依据《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编译丛刊》、《研究丛刊》的成功模式,编纂《图录丛刊》。 

图书定位:本书的编纂目的在于展示合作双方的项目部分精品成果,不能对纳入项目征集目录的图片照单全收,也不是要预先进行研究之后再行出版,据此,本丛书的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图片的精品性,录选的图片应该能够代表项目的整体水平,已经出版、发表过的图片原则上不能超过全书图片的20%;二是图片的资料性,录选的图片要充分表达图片附带的历史内涵,尽可能地收罗历史原貌信息(例如原图说明文字一律照录进来),为即将启动的《清史·图录》进行体例方面的探索尝试。 

图片选裁:其一是主题鲜明性,每一册书稿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使之能够较为集中地展示图片表达的历史主题,给读者一个关于某一方面历史问题的整体的形象化解读。其二是注重图片的历史性,要求每幅图片或一组图片都能够揭示一个历史片断,会连缀一个历史线索。即是说,我们在极为注重历史内涵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图片的品相和艺术性。因此,尽管画面不一定清晰,但历史意义却包含其中。 

体例结构:有鉴于此,图录组决定:图书命名以《某某馆藏清史图片集》的格式,统一规划,以便简单明了地体现出清史编委会图录丛刊的特征来。 

具体框架是:书名正副题命名方式——例如《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正题博市场,副题点明图书的内涵。接下来有《图录丛刊》总序,阐述《图录丛刊》创刊的意义;分册概述,说明本书图片的包含的种类,及对清史图录编纂的历史意义;板块文字,概说该板块的主要内容。 

正文图题说明,也就是与图片配套的图版说明;最后为后记。 

书稿在2006年5月底,交出版组寻找出版社运作,其间经历一次集中论证和多次编辑、作者及图录组、出版组的协商、研讨,终于在2007年1月总结大会上面世。 

二、第一批的图书内容与特色 

第一批共有五册,即有刘潞、吴方思编译的《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券证遗珍——天津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盛京风物——辽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 

《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是18世纪末,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中,随团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依据沿途的经历,描画的盛世末期的中国图景,对中国行政、刑狱、军伍、运输、商业、民风、习俗等方面均有涉及。画面一般以单个的人物或场景,描述一个历史事实,有着独木也成林的特色。最为可贵的是,亚历山大还在图片下,缀写了说明文字。本来,由于绘画风格的差异,西洋风格的绘画在初次,如此大量地反映中国社会场景时,并不从容自如,人物、工具、场景存在着某些变形。如果粗略审视,也许并不能够认识到这些画面的实际内涵,但通过亚历山大的图片说明,我们就可以对画面有明确的认识。特别是我们由此看到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世相,从而正确感知盛世末期礼仪之争等中西文化冲突的来临,并非莫名其妙,而是有沟通障碍的历史背景。 

就文字的说明而言,该书是五册中最为丰润的一本,这缘自于作者都是历史图片的研究专家,他们能够就图片的背景作深刻的延伸解读,从表象引申到图片背后隐含的历史内涵。这对于编纂《清史·图录》有着体例方面的探索意义。 

大英博物馆很关注中国的清史纂修工程,在得知图录组有意将这些图片编译成书,纳入图录丛刊系列,欣然同意无偿授权清史编委会出版该书。由此,可见清史事业在国外汉学界的关注程度。 

《券证遗珍——天津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收录天津海关档案图片600余张,其商标包罗中外,跨越商行、制造、通讯、邮政等诸多业界,以商标、税单、邮政公文及各种交易单据,不仅在宏观上展示了近代天津的社会发展形态,记录了天津市的发展历史,而且微观上有许多值得研究玩味的细节,表露历史的细腻与真实。例如邮政类券证中,有反映邮政内部管理模式的收件回执、请寄回邮件执据、邮传部专照、办事保结、办公保结、收银执据、发银执据、大清邮政官局管理邮政分局执据、欠资招帖、派遣邮局执事清折、请查遗失邮件单据、赔偿邮件清折、意外遗失邮件清折、变动置邮处所清折、拿获违章邮件清折等,林林总总,其反映的内容,甚至是文献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如果说,《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以编译者深度解读取胜,本书则以细腻深邃的实证资料引人注目。 

《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是从该项目舆地图、水道图和古迹图等三大类13种精选出来的427幅图片。其意义在于这批舆图既有全国性的宏观图,如《《水道提纲》,也有地区性的微观图,如《山东小清河全图》、《保定府属河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清代地舆的状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山东全省黄河图说,举凡地名、村庄名、城郭名,以及各州县道里远近和起止界限等图示文字均写于红纸题签贴在图中;光绪二十五年北洋武备学生绘呈本《山东黄河全图》,标注了石山、防营、干河、界线、沙滩、石闸、石坝、埽坝、废堤、断堤、淤滩、水流次险、水流极险、民堰、大堤、水沟、庙宇、村庄、镇市、城池,几乎各种可辨标识网罗殆尽。有“清代水经”之称的《水道提纲》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齐召南编著,舆图专家遍寻配套附图而不得。此次,该书公布〈水道提纲〉的图像50幅,补图像遗失之缺漏,实现图文部分互补。 

《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之特色在于:以水道延展为线索,展露清代河运的迁转和流变,间接勾勒出河工、驻防、习俗,以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人们能够参悟水道表象背后的人文变迁。 

《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是旅顺博物馆在20天内抢时间出来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满铁旧影》的薄弱与肤浅:沉睡于库底半个多世纪,由当年满铁调查部作为政治、经济情报而收集的图片,质量上乘,内涵深刻,足以充分反映日本以铁路线延伸为契机,对东北社会的全面渗透。这些从3万张满铁老照片中精选出1911年前的图片600余张,不仅集中地反映了满铁大连本社、旅顺线,连奉线、营口线,奉京线,安奉线、抚顺线的路桥工程、煤炭开采、铁矿冶炼、港口航运等满铁本身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还展示了满铁的对铁路延伸权益的殖民活动。在附属地内,满铁设置殖民管理机构,开办各类试验场,创办各级学堂,举办公交、邮政、市场、市街管理等市政事务,经办医院、洗浴等健身服务……可以说,满铁把附属地当作自己的辖区范围,开展了全面的殖民化经营。例如,满铁在大连熊岳城进行农事试验开发,其涉及物种之宽泛,培植力度之深刻,足以令人惊诧不已。 

满铁曾经每十年组织出版一本《十年史》,其中也附带一些经营图片,但旅博项目图片是没有公开发表的,因此具有拓荒性质,能够令研究晚清东北殖民历史的学者耳目一新。从这方面来说,该册图书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图片稀缺性和历史信息机密性。 

《盛京风物——辽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以近代辽沈、热河地区社会变迁为主线,组织图片展示清廷在满族发祥地的政治统治、民族管理、宗教控制以及风土人情。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承德地区、内蒙东部集群的宗教建筑,全面印证清代民族史事。这些图片全面勾画出该地区的宗教建筑群落,展示出该地区的宗教建筑地理布局,为研究清代边疆民族事务提供了较为全面直观的资料佐证。目前对这一地区的民族、宗教史事研究仍然停留在通过文献解读的阶段上。对于何种考量促生的这种民族宗教建筑布局;每一组宗教建筑群落之间,及与整个地区的建筑群落的关系;地理方位勘舆确定与清帝的个人意识,甚或为营造这些建筑而触发的一切政治意愿、经济消费、军事巡守和文脉传流,目前学界都没有一种完整而明晰的解释。每一组建筑内部的结构、样式、装潢、艺术都不是无意之中的率性而为,而是表露着清帝的思想企望、审美情趣,也透露着当时的变动融合中的汉藏艺术。由于许多寺庙均已隳坏,人们只能通过这些旧照片得窥其貌,因而弥足珍贵。 

如果说,前四册书是以图片自然呈现历史脉络,那么,《盛京风物——辽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就是以主题思路牵引、连缀图片,其特色是更能够突出主题思想,论衡全面周详。 

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五部书稿各具特色,已经一般性地勾勒出清史图录的斑斓画卷。 

三、本丛书的引导意义 

已经有诸多专家对清史图录的创新意义给予充分阐述。我们力有不逮,不能画龙点睛,只能够画蛇添足,略述三点: 

1、  对《清史·图录》体例的探索意义。新编清史中,通纪和图录是创新,是亮点。通纪实际上就相当于一部完整的清代断代史,以时间迁延为经,以事件、人物活动为纬,纵横论说,有前例可借鉴、可依凭。但图录是在清代纪实性绘画和近代照相技术发明普及后才能够首次实现的修史领域。尽管古有“左图右史”的前车,但对于今天这样修纂大型史书的图录部分来说,仍不能成其为后鉴。因此,清史图录的编写则例到底如何设定?如何才能够充分图片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的作用?对于包括编委会领导在内的专家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首批丛刊五册图书实际上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天津档案馆、天津图书馆、旅顺博物馆的图书是以图带史的编纂手法,利用主题集中、分量充实的图片资料,搭建框架结构;辽宁图书馆的图书则是以预先设计好的主题思路编缀成文字,然后随文附图,显示出以文调图的特点;大英博物馆的图书介于两者之间,以文串连图片,以图印证文字,相得益彰。我学识浅陋,姑且不能定论,但显然丛刊的推出,为清史图录体例的最终敲定,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2、    从口述历史向图说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的主体当然是人类本身,在从事人类历史研究中,除了物证史料之外,人类自己的经历、感受都是重要的,于是我们有了口述历史。口述历史以其表述细腻,关怀细节,能够再现历史的气氛与场景得到研究者和大众的认可。近些年来,已经得到充分开展。不过,在社会生活高节奏的今天,以图片连缀的形式得到众多学人、大众的追捧。可以说,图说历史的时代已经来临。 

3、    我们期望推动历史研究的新发展。我们不满足于一般性地仅仅是为了修纂清史而征集、研究、编选图片,我们希望能够在史学理论上作一些探索和突破。图片图书随着时日的迁移,编辑思路、图片挖掘、印刷手段不断进步,十几年、数十年、甚至百年后,清史图录会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显示出来。那么,有什么能够保证清史图录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呢?答案只能是理论上的创新。创新不仅是新修清史的特色,也是新修清史的生命。对于清史图录来说,这就是“图像史学”。 

我们在多年来的修史实践中,近距离地贴近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大图片收藏单位,以及浩若烟海的网络、个人等公私收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各类的图片,并将之分成器物、书画、舆图、初版书刊中的照片、书刊插图、档案、契约文书、传世老照片、票证、现存基本完整建筑、残存清代遗址十二个门类;并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内涵析分出舆图、政事、仪典、军事、生产、商贸、文教、艺术、宗教、建筑、肖像11个主题及其数十个分题。这些图片附带着文献资料极少涉及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够以直观简洁的方式解答文字难于描述的历史情节。拥有了这样的理论积累,我们认为:图像历史应该赋予新的史学分支地位——即历史学领域中的“图像史学”分支。 

与传统史学研究通常利用大量文献资料比较而言,图像史学就是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有关联的历史图片,排列出简洁明快的历史解读长卷,透过直观的画面感悟,使人们能够很轻易、很顺畅地进入历史的语境,读懂历史沿革的脉络。从这种意义上说,“图像史学”是以图片排列、揭示为主,附以简洁的说明文字而述说历史的一种史学分支。 

“图像史学”实质上属于一种交叉学科。她凝聚了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历史学五种学科的边缘知识,既与五种学科的内涵有着完全不同的学科探求,又与五种学科的外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兼具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历史学对历史研究进行探索的各方优长。一般来说,图书馆学关注书刊的著录世系、刊刻方式、印制材料、版本流传,对于书刊以图片形式展示历史信息关注远远不够。档案学关注卷宗的珍稀程度,注重利用一组高密度的原始档案材料对历史真相的细致拆分、释读。博物馆学更注重文物的时代排比和真伪的鉴定,关注作品体现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偏重于对作品的艺术考察。考古学一般忽略对地表遗址的文化分析,而是把目光投向地层的文化堆积。用宏观的大历史眼界,把这些学科关注的资料转化为图像表示形式,以历史学的眼光统辖上述学科的优长,就可以获得超出上述学科境界的史学释读。因此,“图像史学”将开创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的兴起,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九十年代中期,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体系被引入史学研究,也催生了史学宏观建构的推进。我们期待在文献记载、口述回忆之外,另外增添一种形象直观、宽泛鲜活的研究领域。 

“图像史学”正在向我们走来。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