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中外关系

太平天国时期英国的“中立”政策

高燕妮

 

 

 1853319曰,太平军攻克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南中国,并建立起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这样一个巨大的革命浪潮,激起了西方各国的强烈反响和注目。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华取得了商业独霸的权利,为了保护和加强本国在华利益,更是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关注备至。就在太平军攻占南京的两天后,英国全权专使文翰即由香港到达上海,来考察太平天国的具体情况,以此作为对华政策的依据。当时英国对华政策不外有三种选择: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支持太平天国革命;与中国内战双方保持中立。英国最后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中立”政策。

    关于英国对太平天国实行的“中立”政策,许多著作和文章已有论述,总的评价是:英国并未实行真正的中立,所谓的“中立”即假中立,不过是炮舰政策的延续。这些文章大多强调英国“中立”政策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消极影响,强调英国与清政府之间相互勾结的关系。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从1853年初英国全权专使文翰与太平天国接触开始到18621月幼赞王蒙时雍与英国“雷纳”号舰长宾汉谈判破裂为止的这将近十年中,英国基本上维持了不干涉的“中立”局面。在近十年外事来往中,太平天国、清政府和英国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三方关系,这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1853年至]862年,英国之所以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中立”政策,其原因大抵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清政府与英国的矛盾。从1853年开始,英、美、法、俄各国列强相继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借此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遭到清王朝的拒绝,从而使得列强与清王朝之间发生了摩擦,“特别是英国与清王朝之间的矛盾正越来越尖锐”(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史对外关系史》)。此外,还有一个宗教矛盾,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并没有取得多大发展,英国伦敦布道会在上海的代表忙了9年才建立起一个有21名成员的教堂(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这样缓慢的发展,英国传教士当然不会满足。

    太平天国起义使清军望风披靡,清朝在南方的统治机构陷于瓦解,这种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一方面使英国为之瞠目咋舌,另一方面清政府业已显示的无能,也使英国难以贸然公开支持清廷。1852226曰,英驻沪领事阿礼国向英驻华公使文翰提交的一份机密报告中认为:在太平军的迅猛攻击下,满清政府“必然覆灭…这是唯一的结论”。到1853年七八月间,文翰收到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登的回信,完全赞同文翰所实行的中立政策,并称赞文翰的主张“与()政府之愿望及宗旨极相吻合,自应准如所请”。中立政策得到英国政府的认可。

    第二,太平天国在外事来往中的开放姿态。令英国惊喜的是,太平天国这个新兴政权居然信奉与自己信仰相同的上帝。来自宗教心理上的认同感使得太平天国和英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了“共同语言”。由于这种“共同信仰”,大批传教士到南京访问。一些在华的英国传教士甚至认为:“彼等不是反抗政府,而似是为宗教自由而斗争,且实谋推翻偶像之崇拜。”([]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为了刺探太平天国的动态,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初期,英国派文翰访问天京,了解太平天国的军政情况。访问结果极为满意:“太平军行动趋向北京发展,暂无东下上海之企图。亦得明了:沪上英人之生命、财产及商业并无危险”,“毫无侵害之敌对恶意或用兵计划”(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这使得英国对太平天国大为放心。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逐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太平天国从始至终允许外国人在境内自由贸易,实行“和恰中外,通商不禁,货税不征”(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六)的友好、开放政策,英国在华经济贸易并未受到影响。18627月,英国在华陆军提督斯狄夫雷自上海寄给英国大臣的公函中明确地说:“为了进行贸易继续前往叛军辖区的欧洲人均受到了有礼的接待,最近两周内,大量的蚕丝运到了上海,贸易似处于兴旺状态”([]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太平军占领区,对外贸易额远超过这些地区在清政府统治下的数字,在对外贸易上开放程度超过清政府。

    英国的在华利益决定它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态度,在政治态度和经济贸易两个重要方面,太平天国对待英国都是开放的态度,对英国在华的权益并未构成严重威胁。加上当时英国联合法国与沙俄在中东地区激烈角逐,无暇分散力量在中国惹起战争,所以尽力在中国通过外交谈判迫使清政府出让更多的利益。而以咸丰帝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还对英国深存疑虑,多次“修约”没有结果。英国政府基于在清政府手上得不到更多利益和此时中国内战双方胜负未分,坚决主张采取中立政策。

 

    18531862年英国的“中立”政策,为太平天国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第一,太平天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清政府,避免两线作战。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严守中立,这种政策影响美、法、俄等西方列强国家的对华策略,使这些国家也一度采取了相同的政策,没有联合清政府来对付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这种形势。尽可能避免与西方列强发生正面冲突,得以集中力量对付清政府。

    第二,使太平天国军事上迅速走向鼎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而南京是清朝在江南的封建统治中心,长江和运河作为纵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政治经济地位异常重要。太平军占有这一有利地区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优势。18531862年,英国将近十年的严守“中立”政策又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天时、地利加上人和,太平军上下一致,北伐和西征,破江北、江南大营,相继攻占了江、浙、皖、鄂等大片地区,一度占领了苏、常等富庶之地,军事上走向鼎盛。

    第三,英国带头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历时五年多,客观上也为太平天国相对稳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联军打败俄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欧洲局面渐已稳定,英国可以集中力量放手解决中国问题。于是,英国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但仍没有结果。于是借口“亚罗号”事件向清政府开战,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军头目额尔金为首的联军攻陷广州,进攻大沽口炮台,逼向天津,北京受到严重威胁,而与此同时,南方太平军连连胜利,曾国藩被困与皖南、苏州也被围攻。面对两难境地,清政府向英国完全妥协求和,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等列强对清政府宣战,太平天国处于相对安定的发展阶段,对太平天国的发展客观上形成了较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612,第3版。)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