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乾隆年间的海升杀妻案(2016年第8期)
作者:郑小悠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6-06-14  点击量:922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巡城御史海升当街烧毁了权臣和珅家的马车,和珅为图报复,唆使海升妻舅贵宁指其杀妻。在纪晓岚的保护周旋下,海升被无罪释放。剧中的海升被塑造成刚正不阿的青年才俊,蒙冤入狱,令人同情。而纪晓岚则保持了一贯的机敏正直、与和珅斗智斗勇的银幕形象。

在历史上,乾隆五十年(1785),确实发生过海升杀妻案。此案牵扯甚广,举朝震动,和珅与纪昀(纪晓岚)也都参与其间。不过,案情本身,以及相关人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与电视剧的演绎大为不同。

涉案之人

在讲述该案之前,先要介绍一下当事的几位重要人物。海升,时年三十二岁,满洲正蓝旗人,姓伊尔根觉罗。他时任礼部员外郎,兼任军机章京。从五品的官职并不算高,位置却很重要。海升的家族背景颇为显赫,其父明山,官至陕甘总督,已经去世;其兄海宁,官至浙江巡抚;其姐伊尔根觉罗氏,则是名将福康安的嫡配夫人。除此之外,海升家族还和当时的首辅大臣、大学士阿桂有亲属关系,正是这层关系,直接影响到了本案的走向,并使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演化为波谲云诡的政治大案。

海升与阿桂有何亲缘,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乾隆帝称二人是“葭莩(jiā fú)之亲”,即远房亲戚。考察记载阿桂家庭情况最为详细的《阿文成公年谱》,阿桂本族姓章佳氏、嫡母伊尔根觉罗氏、继母那拉氏、生母韩氏、夫人瓜尔佳氏。海升与阿桂嫡母家族同姓。

阿桂是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军功抬至正白旗),时年六十九岁。其父阿克敦是康熙末年进士,多次主持乡、会试,并长期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门生故吏遍布朝野。阿桂举人出身,在平定准部、征金川、缅甸等战争中都担任重要将领,晚年授封公爵,任军机揆席,被时人尊称为“元勋首辅上公”,在朝中威望最重。而与其相对的是年仅三十五岁就担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步军统领的和珅。和珅出身破落的满洲中等贵族家庭,幼丧父母,家境贫寒,后进宫担任侍卫。他既非科举出身,也没有军功,全凭乾隆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被举朝士大夫特别是阿桂这样的老臣视为佞幸。

案件始末

案件起自一件家务小事。海升娶妻乌雅氏,二人成亲之后一直争吵不断,亲友尽知。一天傍晚,海升让丫鬟为他点烟,坐在里屋的乌雅氏指其二人有私情,夫妻再次吵闹不休。吵到激烈处,海升走进屋去,踢了乌雅氏几下,乌雅氏大骂不止。海升又向她胸口猛踢一脚,乌雅氏倒在床上。海升再用手掐住她的脖子,但此时乌雅氏已经气绝。海升见此情形非常害怕,赶忙装点现场,用搭包(长而宽的腰带,内里可装钱物)系住乌雅氏的脖子,吊在柜子腿上作自缢状。事情发生后,海升不敢通知娘家亲属,而是由乌雅氏家陪嫁的小厮偷跑回去,将死讯告诉其弟贵宁。贵宁随即带着家属来到海升家,欲看尸身,海升将贵宁等人拦住,声称尸首已经装裹,需等盛殓再看。贵宁说姐姐自缢横死,应该报官。海升不肯,贵宁遂到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递状,呈明亲姐死因不明,请求派官验尸。

呈状递到步军衙门,时任步军统领的和珅得知被告海升是阿桂的亲戚便大喜过望,颇欲借此机会,令阿桂难堪。按照惯例,步军衙门行文刑部,请他们派员验尸。阿桂家族在刑部威望极高,其父阿克敦担任刑部尚书达十年之久,阿桂此时又分管刑部事务,部内尚书、侍郎和主要司官,几乎都是他们父子提拔培养的。刑部接到步军衙门行文后派出的司官李阔、业成额二人,都不愿兴起事端,令阿桂蒙羞。而随同前往的仵作(验尸官)李玉又接受了海升管家的贿赂,虽然认出乌雅氏脖颈上的伤痕并非致命伤,仍然以自缢喝报,二司官也囫囵以自缢定案。

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是寻常案件,自然可以糊弄过去。而此案既由和珅经手,就难以蒙混过关。和珅一面挑唆贵宁在步军衙门不断喊冤,且状词直指阿桂,称其指示刑部司官包庇亲属,一面亲自上奏,将此案摆在乾隆帝御前,建议“将海升解职,交刑部传集应讯人证,审明确拟”。乾隆帝对此案颇为重视,下旨都察院与刑部再次会同验尸。一时间,刑部派出侍郎景禄、杜玉林,司官王士棻、庆兴四人,都察院则由左都御史纪昀带领崇泰、郑徵两位御史,共同前往海升家,另调都察院五城中的西城仵作王国泰代替刑部仵作。

事实上,这参加复验的七位官员和一名仵作,也没有人愿意把事情的真相捅破。首先,按照清代制度,京城内有仵作的衙门只有刑部和都察院五城,刑部仵作水平较高、薪水亦高。都察院仵作水平较低、薪水也低,上升方向就是进入刑部,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断然不敢翻刑部之案。此外,这次检验官员中职位、资历最高的当属纪昀,而阿桂之父阿克敦正是他的乡试座师,两人通家世好。纪昀以年老眼花、不懂刑名为由,一语不发,其随来的两名御史自然也不作声。至于刑部此次派来的几位堂、司官员,都是部内干练之员。如杜玉林任司官时,是刑部第一个还没有实缺就获得总办秋审殊荣的人;庆兴是有名的验尸熟手;而王士棻更是秉公处死过和珅的家奴。不过,刑部官员中越是得力能干之人,越与阿桂关系密切,受其提拔恩惠越多。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这次验尸的结果仍是“自缢”,只比初验时多出左右膝四处不致命伤。

案子上奏后,贵宁仍然在步军衙门控告不休,一口咬定两次验伤不实,刑部、都察院因为阿桂情面故意瞒报致命伤。乾隆帝召见阿桂询问,问及柜子腿怎么能吊死活人,阿桂回奏:“床档船舱,皆可自缢。”乾隆又问贵宁屡控不休如何是好。阿桂说:“如虚即应治罪。”这样的表述被和珅抓住,事后成为阿桂包庇海升的证据。

两次检验无果,乾隆帝干脆放开刑部不用,改派户部侍郎曹文植、工部侍郎伊龄阿,借调大兴县仵作第三次前往验尸。这次验尸的结果是:“验得乌雅氏脖项耳际并无缢痕,亦无勒痕,而胸膛有脚踢致命伤一处,显系踢死。”乾隆帝恐阿桂等人不服,下旨阿桂、和珅及初验、复验、三验的官员、刑部全体堂官都到海升家公同看视。复核之后,阿桂和刑部也表示曹、伊二人所验是实,再提及全部犯证审讯,案件终于告破。

处理结果

真相大白后,主犯海升按律被拟为绞监候。按照清代的惯例,以夫杀妻,除非情节特别残忍,一般不予勾决,但当年秋审乾隆帝特意说:“海升系阿桂姻亲,阿桂又不免意存袒庇,以致刑部堂司各官均有瞻徇回护之见。若非屡次派员复检,几致始终朦混。且由此酿成重案,众人皆因之获罪。该犯杀妻虽非必死之罪,而实有必勾之情。”因为秋审时阿桂在外面出差,乾隆帝又强调自己并非借阿桂离京之际处死海升,“试思朕何如主?岂阿桂在朕前竟能骩法救人,而朕即听信其言竟置人命重案于不问耶?是海升之死阿桂非惟不能救之,而适足以杀之也。”(《清高宗实录》)

至于初验、复验的涉事官吏,两名仵作李玉、王国泰在刑部门前枷号两月,发伊犁给厄鲁特兵丁为奴。因为同去验尸而拿了海升所赠车马费的书吏、马夫、皂役、稳婆分别革役,根据情节枷号一个月到两个月。初验、复验的刑部堂官杜玉林、景禄,司官业成额、李阔、王士棻、庆兴,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左都御史纪昀遭到乾隆帝痛斥,念他年老短视,刑名素非谙习,从轻改为交部严加议处,随去的两名御史也被交部严加议处。刑部其余四名堂官本应革职治罪,考虑到办事需人,“从宽降为四品顶带,带革职留任,所有应得养廉饭银公费一概不准支给”。阿桂“虽无授意嘱托之事,但其意已先存袒庇之见,咎实难辞”,罚公爵俸五年,带革职留任。

关于这件案子,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读者在看到案件的始末后会问,此案会不会是海升真的冤枉,三验官员在人胁迫下谎报致命伤?事实上,这种情况基本可以被排除。历史的走向是阿桂一派在嘉庆年间获得全面胜利,和珅被赐死。如果海升有冤,此时一定会被成功翻案。但并没有人对此案提出异议。

第二,不管是乾隆帝还是和珅、贵宁,在整个案件中都不断强调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实际上他们亲戚关系可能非常远。却从未有人提到海升是福康安的妻舅,其中固然有福康安不在北京的缘故,但乾隆帝欲借此案打压阿桂的势力,又不愿意连累宠臣福康安的心态,也昭然若揭。

第三,当时的官场明显呈现出所谓忠奸不两立格局。阿桂因其功勋卓著、科举出身、操守清廉,成为官僚集团中“正面势力”的绝对领袖,与和珅所代表的谄媚、幸进、贪渎一派相对立。连对他颇为忌惮不满的乾隆帝也可以笃定,以阿桂的作风、人品,是不会有意嘱托刑部检验官员,为杀妻的亲戚开脱的。更有甚者,两次前往检验的刑部堂司官员,也都是舆论中公认的人品端方、办事精干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献媚权要以图利,只是出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阿桂的保护与私人感情。以此获罪,舆论不但不责怪他们草菅人命、以私废公,反而颇有惋惜之意。至于最终查出真情的户部侍郎曹文植,和珅对他颇为感激,曾打算推荐他升任户部尚书。而曹文植为人耿直,对和珅十分不屑,此次虽然据实验尸,却感到自己是为奸臣张目,对不起阿桂及刑部、都察院一干同僚,很快就以母亲年迈为由辞职还乡。他的这一做法受到后来登基的嘉庆帝的尊敬,其子曹振镛在嘉道年间飞黄腾达,与此不无关系。

结语

海升杀妻案,由一个普通刑事案件最终转化为政治事件,影响深远。此案过后,阿桂及其僚属受到很大打击,阿桂与乾隆帝外尊重而内疏远的关系被彻底明朗化。乾隆帝对和珅愈加信任,其宠臣地位大大巩固。但与此同时,和珅与阿桂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阿文成公桂与和珅同充军机大臣者十余年,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立御阶侧,必去和十数武(半步,三尺),愕然独立。和就与言事,亦漫然应之,终不移故处”。可见二人之水火不容。

嘉庆二年(1797),阿桂病故,和珅成为内阁、军机处的双料首辅,全面掌握朝政。然而不到两年光景,太上皇驾崩,亲政的嘉庆帝对阿桂极为尊敬,所重用亲近者多系阿桂门生故吏。而首参和珅的,正是在海升案中被降为四品顶戴的刑部尚书胡季堂。这一场重臣与宠臣之间的斗争,最终以和珅的获罪赐死而告终。

作者简介

郑小悠,女,1987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