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史百科 > 书籍与作品 > 清代历朝圣训纂修之制

清代历朝圣训纂修之制

标签:
目录

圣训是一种摘录某一朝皇帝的谕旨加以分类编纂的史书。我国编纂皇帝的谕旨诏令,由来已久。如孔子编《尚书》,唐人吴兢编《贞观政要》,宋代更有《宝训》之编纂及《两汉诏令》、《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等书,明代则有《洪武宝训》等书。但作为一种编纂制度,历朝相沿,并且以“圣训”为名,则为清代所独有。清代圣训的编纂,开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是年以《太宗文皇帝实录》初纂本告成,世祖决意效仿《贞观政要》及《洪武宝训》诸书,遂发布上谕,编纂太祖及太宗两朝圣训。并著即于当年五月开馆纂修。但终顺治之世,上述两朝圣训并未编成,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 才陆续告成。此后由嗣位新君为死去的皇帝编纂圣训,遂成清代定制。自《太祖高皇帝圣训》至《穆宗毅皇帝圣训》,有清一代的圣训共有十部,只有清德宗光绪帝因其死后三年宣统帝溥仪即退位,清代灭亡,故其及溥仪的两朝圣训未及编纂。这些圣训的材料来源除《太祖高皇帝圣训》外,并非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或资料,均系转辑自实录所载。因而除在顺治、康熙两朝曾专开圣训馆,临时组有专门的圣训编纂机构外,自雍正朝以后,历朝纂修圣训,均不另开专馆,而是由实录馆负责,于一朝实录修成之后,由原班人员顺便将该朝皇帝实录中的一些上谕内容摘出,分类编辑而成圣训。圣训的材料虽转辑自实录, 体裁却不同,实录是编年体,圣训是类编,各有不同的作用。正如清世宗所言:“朕于皇考神功圣德,精心体察,以实录为经,以圣训为纬,于编年见因时之宜,于分类见随事之要。”清代历朝圣训门类的设立,数目不一,多者分四十门类(如《高宗纯皇帝圣训》),少者亦有二十三门类(如《太宗文皇帝圣训》),一般均在二十六门类至三十六门类之间。然后按门类分卷,每一门类为一卷或数卷。以《世宗宪皇帝圣训》为例,共有三十门类,分三十六卷,即圣德(分为两卷)、圣孝、圣学、圣治(分为三卷)、敬天、法祖、文教、武功(附武备)、敦睦、用人、恤臣下、爱民(分为两卷)、恤兵、察吏、训百工(分为两卷)、励将士、广言路、理财、慎刑、重农桑、厚风俗、治河(附水利)、蠲赈(分为两卷)、积贮、谨制度、崇祀典、笃勋旧、褒忠节、绥藩属、弭盗。其他朝的圣训,其门类名称亦大同而小异。圣训编成之后,在雍正朝以前,也是与实录相同,藏诸石室秘库,臣民难以得见。至清高宗始谕令将圣训交武英殿刊刻,印刷问世,遂成定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分享到: 0
已有 8432 用户
贡献 10694 词条
词条信息
词条创建者: admin    
浏览次数:223
更新时间: 2014-10-20 01:56:24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