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纳制度名。又名“捐官”、“捐职”、 “捐输”及“赀选”。即向官府捐银纳粮而取得官职。在捐纳者而言是买官,在政府而言是卖官。捐纳之制始于秦而成于汉,此后历代多有,成为官制混乱及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代之捐纳,不仅可以买得监生,而且可以买得官衔和实官。其初,清代的捐纳,多是因朝廷有事急需银米支出,遂以卖官鬻爵而补财政之不足, 故捐纳之举都称为“事例”,即因事而开捐纳之例的意思。开捐事例分为两种:一是“暂行事例”, 属于临时性质, 都是因救荒、河工、军需等事急需筹饷筹款而开办捐纳,于期满或事毕即行停止;二是“现行事例”,属于常年开捐的性质,成为制度。暂行事例可以捐买包括实职在内的各种官衔、选缺和官职等项,而现行事例则主要是捐纳贡监、衔封、加级、纪录等与铨选政令无关的项目。清制, 凡文职内自小京官至郎中、外自未入流至道员, 武职自千总、把总以至参将,都可以通过捐纳之途而铨选除授。但捐纳之官不得分至吏、礼二部任职,捐纳之道府也只能授予简缺。有关捐纳之事,由户部捐纳房主持,但各省及各部均可接受报捐,捐银存入藩库或部库,作为国家一项财政收入的补充。咸丰朝以后,捐事归入京捐局,各省也纷纷成立捐局,接受报捐及收取捐银,于是侵蚀勒索,百弊丛生。凡报捐者称为官生,由部给以执照为据,捐纳贡监并给以国子监照。俊秀捐纳贡监或职衔以及贡监捐纳职衔,由原籍地方官查具身家清白册,季报或岁报。捐纳职官者,应查明有无违碍,取具族邻甘结,依限造报。逾限或查报不实者,治罪。清代文官之捐纳,开始于康熙十三年(1674),其时因三藩之乱,军需孔亟,故暂开事例。至康熙十六年通过捐纳而得知县之官者即有五百多人,足够数年之选用。三藩乱平,其捐例即行停止。但后因西安、大同饥荒及永定河工需款,又复开捐卖官, 其后青海用兵又开捐助饷。雍正二年(1724),又开阿尔台运米捐官事例;雍正五年因直隶水灾,议兴营田, 乃开营田事例之捐例, 除道、府、同知不许捐买外,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均准用捐银纳米而买得。乾隆初年曾谕令停开京内外捐纳事例,但至乾隆七年(1742) 即因上下江水灾而准许凡京官中、行、评、博以下,外官同知、通判以下,无碍正途者,均可通过捐纳而得。以后直隶、山东、河南灾荒及大、小金川用兵等,也均一再开办捐例。乾隆五十八年,清高宗虽又谕令此后永停捐纳, 但为时未久, 于嘉庆三年(1798),清仁宗又开川楚善后事例, 进士、举人,恩、拔、副、优、岁贡始许捐纳。非正途候补、候选正印人员亦得递捐。现任、应任、候选小京官、佐贰,亦准以应升之项捐纳。嗣后又以河屡决口,续开衡工、豫东、武陟等事例。道光初年亦曾一度停止捐纳,但自道光七年(1827),竟开酌增常例,豫工遵捐,顺天、两广及三省新捐亦一一议行。咸丰九年(1859)以后,更因军兴饷绌,所开捐例之名目尤为繁多,并且自此以后直至同光之世,清廷捐例之屡开、捐纳之盛行,已是无复限止。武职之捐纳,也自雍正初年开始, 当时仅可捐千、把总,乾隆九年,卫守备已可捐买。至乾隆三十九年,参、游、都、守已均可递捐。清代之捐纳制度,发展至后期,不仅无官职者可以捐纳得官,在职官员也可通过纳银而获得升职或改补他职,降职之官可以纳银而免降,候选人员可以纳银选补各项班次或指省分发, 称为捐升、改捐、降捐及捐选。至于翎衔、封典、加级、纪录等均可捐银而得。小官可以纳银而得较高的官衔,降革留任、离任之员也可捐得原衔、原资、原翎及开复坐补原缺。试俸、历俸、实授、保举、试用、离任之员的引见及投供、验看、回避等各项手续和制度,都可用纳银而取代。清代捐纳之制,直到光绪末年才行废止。此外,尚有捐马百匹给予纪录、运丁三年内多交米三百石给顶戴之例;其乐善好施条例内,凡捐资修葺文庙、城垣、书院、义学、考棚、义仓、桥梁、道路, 或捐输谷米银两者,可以分别议叙、给顶戴、给职衔,或加级、纪录等;其他如各省盐商、士绅捐输巨款,也酌予奖叙。这些人虽然是出于急公好义,并非为了买官,但其结果亦与捐纳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