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史百科 > 宫殿 > 太和殿

太和殿

标签:
目录

建筑物名。位于紫禁城内太和门北 “干”字形高二丈三层须弥座上。为著名的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 之首,三大殿自南而北耸立,太和殿在南。殿之左右设墙,墙上左有中左门,右有中右门, 与昭德、贞度门相对。殿宽十九丈,从地平到大殿正脊高十一丈,比正阳门城楼高出三尺,为我国现存的最高最大木结构建筑物,也是明清紫禁城内最主要的宫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以示 “九五”之尊。嘉靖四十一年(1562) 改名皇极殿,明末毁于火灾。清于顺治二年(1645) 重建,顺治三年完工,改名为太和殿。康熙八年(1669) 曾作修缮,康熙十八年遭灾,康熙二十一年重修。现存的太和殿乃是康熙三十四年兴工,康熙三十六年所建成。当时因无如此巨大的楠木,遂缩短桁条跨度,将殿面阔改为十一间(二十丈),进深改为五间(十一丈)。黄琉璃瓦重檐四阿庑殿顶, 脊四重, 正吻二,旁吻四,脊上走兽十(连仙人十一),为古建筑中所仅见者。上下两檐均用镏金斗拱,亦为斗拱中最高形制。双龙和玺大点金彩画, 前后金扉四十,金锁窗十六。外有廊柱一列,内外立有大柱八十四根。殿内中楹沥粉蟠龙金柱六根, 内钻金柱四根,各高三丈八尺; 后金柱二根, 各高二丈七尺五寸,围圆均为一丈二寸。门窗亦有特色,正面七间,背面三间,满装六抹大隔扇,只有前面的尽间和稍间安装四抹大隔扇,朝会大典时,前后檐十间大隔扇全部敞开,使庭院与宫殿间既有区分又融为一体。屋顶正中为盘龙金藻井,倒垂着轩辕宝镜圆球。殿内设有御座,明曰金台,清曰宝座,宝座为楠木镂空金漆雕龙,左右对称的陈设有宝象、甪端、仙鹤、香筒等。殿北有围栏,丹陛三道,道各三累。殿上俱铺黄绒地衣,下衬以棕荐蔑席,惟御座一间加五彩幡龙地衣。殿前丹陛,环以石栏,龙墀三,重陛五台,下重级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级各九。上下露台列鼎十八, 铜龟、铜鹤各二, 日晷、嘉量各一。丹墀下御道左右为文武百官朝拜行礼处,列铜制品级山,镌正从一品至九品满汉文,东西各二行,共十八行。每岁元旦、冬至、万寿大节或国家有大庆典如登极、亲政,御殿受贺,大朝会筵宴、命将出师、凯旋、金殿传胪等,皇帝均御殿。圜丘、祈谷、常雩等大祀前一日,皇帝于殿内视祝版。册封皇后或妃,皇帝到殿视册宝。乾隆五十四年(1789) 前,每科殿试在太和殿前丹墀上举行,其后则改在保和殿举行。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分享到: 0
已有 8432 用户
贡献 10694 词条
词条信息
词条创建者: admin    
浏览次数:191
更新时间: 2014-10-20 01:56:24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