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祁龙威
清史宗师祁龙威
研究中国近代史逾六十载
作者:刘扬 文/图 责编:

来源:《扬州时报》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发布时间:2013-12-02  点击量:197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qilongweihefuren

 

祁龙威与夫人

“耄耋领衔朴学志 令名留丹青;少壮倾心天国史 宿望冠学界。”昨天,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45号楼设立的我国著名史学家,原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祁龙威教授的灵堂内,许多前来吊唁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停留于此,的确,短短的两句话却映照出祁龙威教授不平凡的一生。灵堂外静静地摆放着数十只花圈,许多扬大的在读学生也身着黑衣前来吊唁他们心中的清史宗师。

 

      24日清晨4点半左右,祁老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为编纂史料

 

      辗转江苏各地忙三年

 

■严谨治学

 

祁龙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在中国清代学术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湛,成果丰硕,著有《考证学集林》、《太平天国史学导论》等作品。

 

 “但祁老也曾跟我这样说过是朴学成就了他”,扬州师范学院原党办主任夏超群曾经与祁教授一起共事,回忆起往事时,他的声音略显哽咽,“祁老为人很谦虚谨慎,犹如他所作的学问一般”。夏超群介绍,所谓朴学,就是能得人所不能得,能见人所不能见,能言人所不能言,“祁老对这种以考据为手段的研究方法推崇备至。”

 

 1957年为编纂《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祁老亲自带领师院历史系的几位师生历经三年辗转江苏各地,以采访的形式,搜集整理了大量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献、文物和口传资料,最后编纂成为50万字的珍贵资料。

 

 祁老曾说过做学问也好,采访也好,都要多长个心眼,多深入一点。夏超群透露,他曾和祁老住楼上楼下,一到节假日就会聚在一起打牌。祁老算得精,上家的、下家的、对家的、手里还剩什么牌他都能算得出来。玩牌也好,做学问也罢,在祁老身上,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时代活力。

  “用考据的方法来做学问,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做学问也好,采访也好,都要多长个心眼,多深入一点。”

 

■随和待人

 

没有架子,出名后仍主动热情待人

 

“人活在世上切莫太过刻意,还是随性点好。猪头肉我爱吃,肯德基我也爱吃。”

 

提起祁老的为人,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词——“平易近人”。原市委统战部部长刘志高虽然没有成为祁老的学生,但在后来的工作中与祁老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进扬师院的时候,祁老已经是历史学院的老师了,他的名字经常在校园中被人提起,都夸祁老师课讲得好,学问做得精,为人更是随和”,刘志高告诉记者,后来自己到统战部工作,祁老所在的九三学社归统战部管,“那时候祁老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了,但他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遇见熟人就上前主动打招呼。”与祁老住10几年邻居的夏超群告诉记者,祁老很早就戒烟了,但每次出门上衣的口袋里都会装着包香烟。祁老的平易近人与热情待人与他凡事随性的个性有关,因为他曾说过人活在世上切莫太过刻意,还是随性点好。猪头肉他爱吃,肯德基他也爱吃,但他绝不会为了养生而不吃这个,不吃那个,或者多吃这个,多吃那个。

 

■耐心育人

  学生听不懂时 不厌其烦写板书

 

 “因为心中有对真理的渴望和信仰,才让我们没有屈服和消沉。”

 

 谦逊的品德,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祁龙威成为弟子们心中真正的“一代宗师”。昨天,扬师院63届历史系毕业生张耀宗告诉记者,上学时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祁老对待学生的耐心。“祁老是苏南人,所以他上课时讲话我们基本就听得半懂不懂,但每当我们因为听不懂而皱眉,面带疑问之时,祁老都会立即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板书。”

 

张耀宗笑称祁老是他们那届最不严厉的教师,“但他的课堂又是最肃静的,因为所有学生都被他的课所吸引,祁老讲的课让我至今还感到难以忘怀”。 张耀宗佩服地说,在那个年代,像祁老这样研究历史的人,很多都遭遇过这样的冲击。但正是因为心中有对真理的渴望和信仰,才让祁老没有屈服和消沉。不过,祁老的两个儿子在择业时选择学习理科,目前两人在理科方面都有所建树。

 

【人物简介】

 

 祁龙威 生于1922年,江苏常熟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原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他在中国清代学术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湛,成果丰硕,著有《考证学集林》、《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张謇日记笺注》、《漏网喁鱼集校注》、《海角续编校注》等作品。主编过《清代扬州学术研究》、《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等书籍。曾整理出版《洪秀全选集》、《洪仁选集》。自撰治学经历《我与考证学》收入朝华出版社《学林春秋》二编上册。目前正在主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朴学志》编纂工作,历时五年编写的五十万字初稿已通过审议。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