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祁龙威
90岁祁龙威领衔修出《朴学志》
作者: 责编:

来源:扬州晚报 2013年11月29日10:07   发布时间:2013-12-02  点击量:14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buxuezhi

 

《清史·朴学志》

qilongwei

 

祁龙威手捧《清史·朴学志》文稿。桂国 摄

  核心导读

  “年暮之时,《清史·朴学志》送审,对我是一种安慰,我深感侥幸……”10月9日,已经90岁高龄的祁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经过多年的埋首编纂,朝夕和时间赛跑,35万字《清史·朴学志》按时交稿,现在已经顺利通过了《清史》编纂委员会一审。
  编纂《清史》,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注定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给世人留下不朽的经典。而编纂《清史·朴学志》也是文化扬州的一大盛事。这是我国首次对朴学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研究。
  “受命以来5个月,夙夜忧虑,一因学识不足,二因暮年余日无多,深恐有负委托,对国家修史造成损失,愧对古人,愧对后世。”2004年12月19日,时年83岁的扬州著名史学家、清史宗师祁龙威先生在扬州召开的《清史·朴学志》编纂工作座谈会上,面对着全国著名专家曾如是说。

  每天8小时“采铜于山”
  坚持写编纂日记
  《修纂日记》,沉甸甸的。自从领命编纂《清史·朴学志》的那天起,祁老这本特殊的日记,就起笔了。
  “二00四年七月五日,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电话告知,申报《清史·朴学志》立项已获准。斯事体大,衰年末学,不胜此任,当努力为之。”
  “九月十日 续写前作,日数百字不间断。从评述《汉学师承记》到评介胡适的有关论文。”
  “九月十六日 感冒甚剧,坚持续写前作。”
  ……
  这几年,一路呕心沥血。
  祁老脑子里念叨着修史,总放不下心,每天早上6:30就起床了。每天伏案8个多小时,对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说,无论脑力还是体力,都是一种超越极限的挑战。
  “修史编纂就像采矿一样,是采铜于山。从原始的材料中提炼,不是把旧铜废铁回炉。”祁老说,这就要去阅读大量的书籍,去考证,去研究。
  《清史·朴学志》项目组,有4人,其他3人是田汉云、陈文和、张连生。“按照编委会的要求,分工合作,团结并进。”
  初稿有50多万字
  现在压缩到35万字
  “每当遇到学术瓶颈,我就会喊他们一起碰面吃个饭。”祁老说,“但是,大家都感叹,说我的这个饭不好吃,是要布置任务的。”祁老说着不由得笑了起来。
  “大家按时写稿,交稿,写得不好,我就退回去,没有商量的余地!”
  “求孔孟之道,大家都到书里去找,宋明理学家凭大脑,是一种主观唯心论。而清代朴学家‘由训诂以明义理’,以经学为主,涉及到古代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领域。”祁老说,清代朴学家提出两个反对,一是反对“凿空说经”,二是反对“株守旧注”。“前者主张传承,后者主张创新。老祖宗给我们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围在他们脚底下跑。”
  清代的朴学重镇,扬州是其一。研究朴学的,有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等。研究扬州文化,绕不过扬州学派,研究扬州学派自然要研究朴学。
  而在朴学的研究中,语言文字关是最紧要的。“古书读不懂,肯定是不行的。清朝,把研究语言学作为入门,当时被称为小学。”《清史·朴学志》“小学篇”就是祁老亲自操刀

 的。
  祁老说,这部典志初稿有50多万字,然后不断提炼完善,压缩到了35万字。“现在一审已经通过了。”
  编纂《朴学志》
  彰显了扬州学术地位
  “《清史·朴学志》非祁老领衔不可!”《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历史学家戴逸教授说。其间可见对祁老是何等的推崇和信任!
  “考证学讲究的是铁证如山。”祁老一“考”,就是七十载。他师从国学大师金松岑,而金松岑与国学大师章太炎是把兄弟。祁老小时与章太炎弟子交往甚密,加之天资聪慧,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对考证学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名望。
  在近600年内,我国国家修史总共只有4次。“能够参与修史,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幸事。深感责任重大,夙夜忧虑。”祁老感叹道。
  “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这是国家对《清史》编纂的总体要求。编纂《朴学志》也是史书中所没有的,可谓“白手起家”。
  祁老说:“经过编纂《清史·朴学志》过程中的反复锤炼,扬州将在这方面培养出一些中青年专家和人才。”
  “我们跟着祁老后面做学生,边学边干,受益颇多。”《清史·朴学志》项目组秘书张连生说。
  而扬州人将祖辈先贤的学术造诣整理入正史《清史》,惠及当代,恩泽后人,这本身就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提高扬州的学术地位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年事已高,暮年余日无多,能顺利交稿,没半途而废,已是一种‘侥幸’。”祁老说道。(记者 桂国)
  修史故事
  稿纸堆得有桌子高
  祁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伴缪毓清在一旁操持着家务。“他编写史书,家里的事儿,都不让他做。”缪老说,“当时,他接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是有点反对的,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了。怕他写不了。”
  提起祁老编写史书的艰辛,缪毓清很是感叹:“大夏天的,屋子热,老祁就穿着背心伏在桌上写,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我看了,真舍不得。”祁老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家里的稿纸堆起了足有桌子这么高了。
  “《清史·朴学志》编纂完了,真是谢天谢地,没有对不起国家。”缪老说。
  读报词典
  朴 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新闻背景
  纂修清史
  纂修史书是国家之盛事、学界之大事,每次修史,国家都会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社会各界精英也要为之呕心沥血,贡献智慧。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2009年5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启动了对初稿的审改工作。审改工作拟采取主审专家负责制,分三审三个阶段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