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综览 > 明史研究
明代宫廷藏书
作者:向斯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9-12-11  点击量:261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朱元璋广召人才以后,随着眼界的开阔,日益认识到文化典籍的重要性。元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以后,命有司访求天下遗书,藏于秘阁,以资阅览。[1]洪武元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命徐达北伐元大都。大将军徐达进入北京,封元宫廷府库图籍宝物。[2]史称:大将军收秘书监图书、太常法服、祭器、仪象版籍和元奢章阁、崇文阁等秘室图书,尽数载运南京。”[3]朱元璋旋又颁诏天下,广求古今书籍。接着,朱元璋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实堂中,召四方名儒教授皇太子和诸王。洪武三年,朱元璋置秘书监,掌管宫廷藏书。于是,明初以文渊阁、大本堂为中心的宫廷藏书体系建立了起来,宫廷藏书也日益丰富。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迁都北京,朱棣虽然不遵太祖的遗命,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了江山,但在治国理民和文化政策上基本上沿袭太祖的方略,依旧重用和依靠士子,尊孔崇儒,发展和繁荣文化。

   永乐四年,成祖裁政之暇到便殿看书。成祖问及宫廷藏书文渊阁的情况,学者解缙回答:尚多缺略。成祖当即说:“士庶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4]成祖遂命礼部尚书郑赐遣使四出,访求遗书,明令:“惟其所欲与之,勿较值。”[5]永乐年间大量书籍征入宫中,丰富了宫廷藏书。于是,成祖命儒臣利用所藏,完成了一部大型著作《永乐大典》,书修成以后,入藏文渊阁,成为“购募天下遗籍”的直接成果。[6]

   北京宫室建成以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北京从此成了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紫禁城也就成了明清五百年间宫廷藏书的处所。早在永乐十七年,成祖即遣侍讲陈敬宗前往南京,取文渊阁所藏古今书籍,自一部到一百部以上,各取一部运送北京。[7]当时,太子监国南京,领命遣修撰陈循,遵旨如数选取运送,共计取书一百柜,装船十余艘,水运到北京,“于是宋、金、元来皇家之旧藏,群集于北京之文渊阁矣”。[8]《永乐大典》运到北京以后,入藏宫中文楼。

明代宫廷藏书直承宋、辽、金、元宫廷藏书,其递衍情况朱彝尊先生作过系统总结。朱彝尊说:“宋靖康二年,金人索秘书监文籍,节次解发见丁特起《孤臣泣血录》,而洪容斋《随笔》亦云: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所储书籍,靖康荡析之后,尽归于燕。元元平金也,杨中书惟中于军前收伊、洛诸书,载送燕都。及平宋,王承旨构首请辇宋三馆图籍,宋之实录正史皆完。当时,敕平章政事太原张易,兼领秘书,有诏许京朝官随时借观。由是言之,文渊阁所藏,乃合宋、金元所储,而汇于一,加以明永乐间南都所运百柜”[9]除了宋、辽、金、元原有宫廷藏书和永乐时精选自南京文渊阁的百柜宫廷典籍,还有征集的天下遗书。这就是明初宫廷藏书的构成。学者陈登原先生在考察了宫廷藏书的递衍以后论述说:“汉唐以来,公家藏弆,均在长安、洛阳二处;至赵宋,始集中于汴京;南渡后,金人辇而致北,宋人聚而在南;及元建大都,又致临安之书,而燕都藏弆之地位始以显著;明成祖以北京所蓄,益之以南都所聚,北京乃为官家收藏之中心矣。”[10]

   成祖以后,长子朱高炽即继位,.为明仁宗。仁宗、宣宗时期经济发展,宫廷藏书进一步丰富。钱大昕《文渊阁书目跋》,说:“仁、宣二世,世既升平,文物益盛。”[11]宣德时期,宣宗尝前往文渊阁,披阅经史,和少傅杨士奇等讨论经史大义,宣宗多次赐诗杨士奇等。宣德八年,宣宗朱瞻基命杨士奇、杨荣在馆阁中选择能书的数十人,取五经、四子和《说苑》等副本,分贮广寒、清暑二殿和琼花岛,用于皇帝随时观览。还有通集库、皇史成等收藏有大量的档案和图书,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宫廷藏书极大地丰富。清张廷玉说:“是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12]

   正统时期,杨士奇进奏说:“文渊阁所贮书籍,有祖宗御制文集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向贮左顺门,北廊,今移于文渊阁、东阁,臣等逐一点勘,编成书目,请用宝钤识,永久藏彝。”英宗朱祁镇批复:可。杨士奇便领人点验库藏,于正统年间编出《文渊闺书目》,所记只是书名,没有卷数,计文渊阁藏书四万三千二百册,约十万卷以上。[13]

   明代宫廷只注重收书、藏书,不注重保管,也没有什么整理和校书活动,因此,明代的宫廷藏书一直管理不善,损毁、散失严重。杨士奇说: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回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近奉圣旨,移贮于文渊阁、东阁,臣等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曰文渊阁书目。[14]明自太祖到正统时期,立国几近百年,宫廷藏书却一直没有书目,可见其藏书混乱和无人整理。

   孝宗、武宗以后,宫廷藏书的混乱和损失日益严重:有大臣以其地面卑湿、损毁过甚进奏说,宜重建新馆,移贮宫廷藏书,并派员逐一整理。皇帝虽然接受了奏请,派员前去整理,但收效甚微。正德十年,大学士梁储等奏请派员检视内阁和东阁残缺的宫廷藏书,中旨命原管主事李继先等前往检视,并次第修补。[15]可是,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大臣们随意窃取藏书,李继先也监守自盗,借机窃取宋刻精本,因此,宫廷藏书越发损毁,丢失严重:阮葵生曾说: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翻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走则盗易其宋刻精本。”史称弘治以后,宫廷藏书,“典司者半系赀郎, 于四部之旨懵如,且秩卑品下,馆阁之臣借阅者往往不归原帙。值世庙而后,诸主多不知文,不复留意查核,内阁之储,遂缺佚过半”。明神宗万历年间,。张萱奉旨编《内阁藏书目录》,张萱说:“视前所畏,十无二三,所增益者仅近代文集、地志,其他唐宋遗编,悉归子虚乌有。”[16]清张廷玉也指出:“先是,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摺,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迄流贼之乱,宋刻元镌胥归残缺。”[17]

(本文转载自向斯著《天禄珍藏》)



[1] 《皇明大政记·卷一》

[2] 《命将征讨考·弇州史料前集卷五》

[3] 《国史经籍志·序》

[4] 《明史·艺文志》

[5] 《典故纪闻·卷六》

[6] 《明会要·书籍》

[7] 《明史·艺文志》

[8] 《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二》

[9] 《续通考·卷一百四十一》引

[10] 《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二》

[11] 《文渊阁书目跋》

[12] 《明史·艺文志》

[13] 《文渊阁书目》

[14] 《文渊阁书目题本》

[15] 《明史·艺文志》

[16] 《明史·列传》

[17] 《明史·艺文志》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