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体裁体例 > 名家研讨
图录历史
作者:朱诚如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12  点击量:1063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中国几千年来史书记事记人,均以文字记述。近几十年来兴起口述历史,即以口头叙述来记录当事人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文通过编纂《清史图典》的实践,来探索历史的另一种诠释方法,即通过历史图片,配以文字说明,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连辍历史,用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达到生动传神的解读、印证历史的目的,我们称之为图录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绘画纪事的传统,一些纪实性很强的绘画弥补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而且某种程度上能提供比文字资料记载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纪实性绘画分为纪人和纪事两类。宫廷画家的纪人,主要是为帝王后妃或名臣作“御容”或画像;纪事主要是用绘画形式记录当时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西汉毛延寿、唐代阎立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宫廷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卷,生动地刻画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隆重场面。宋代的《迎銮图》卷,绘记了南宋曹勋奉命到金国迎还宋徽宗赵佶灵柩的历史事件。正是绘画的这种无可代替的作用,所以郑樵认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郑樵《通志》)。到明清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得以开辟,海上交通同样也给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和可能。自明代开始大批西方文化传播的先驱者——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的人文理念,包括西方的文化艺术。西方的绘画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具有高水平西洋画艺的传教士,他们高超的画艺,得到中国高层统治者认可,而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清代宫廷画家是意大利人郎士宁。郎士宁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达中国广州,时年27岁。当年即到北京,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郎士宁在中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清宫中充当宫廷画家前后达到52年。郎士宁不仅把西洋画法传到中国,而且为了适应中国皇帝的欣赏口味,在欧洲油画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画风。郎士宁在清宫中培养了一批中西结合画法的宫廷画家。如丁观鹏、张为邦、王幼学等。 

在清宫中的外国传教士画家,除著名的郎士宁外,还有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安德义等。清代康熙时期,焦秉贞、冷枚、陈枚、唐岱等一些中国宫廷画家和一些民间著名画家已经开始创作纪实性很强的绘画。其中有王翚为主要作者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以及与其它宫廷画家合作的《康熙六旬万寿图》、《庆典图》等。康熙后期,由于郎士宁入宫,开始大规模纪实性绘画的创作,受其影响,一批中国的宫廷画家或合作或独自开始创作纪实性绘画。他们留下了大批“御容”、南巡、大阅、秋弥、祭祀、行乐等纪实性绘画,为我们今天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历史画图。绘画中不仅人物逼真,卤布仪仗、车马轿與,甚于画面上头盔甲胄、衣冠服饰、八旗布阵也很逼真。2002年故宫博物院在英国举办《乾隆时代艺术展》,其中有著名的《乾隆大阅图》,乾隆当时所穿戴的盔甲也同时作为实物出展,画中乾隆穿戴的盔甲,与同时展出的实物盔甲相比,竟然连每一根金丝线都是一样的,令外国观众赞叹不止。2000年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明清家具展,因为展品中有一件乾隆皇帝当年经常使用的交椅,随展同时带去了一幅郎士宁、丁观鹏等中外宫廷画家合作的《弘历雪景行乐图》,图中乾隆皂帝所坐的交椅与展品中交椅一模一样,从器形、色彩、花纹、扶手、尺寸比例都以一丝不苟的工笔写实。更为神奇的是,另一幅《岁朝图》,画的是弘历和诸皇子在宫中欢度春节的场面,其中乾隆的御容,以及燃放爆竹的皇子相貌和姿态都与《弘历雪景行乐图》一模一样。纪实性到这种程度,可见这些宫廷画家们为记录历史的真实,确定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力,从而为我们今天研究清王朝的历史留下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清朝纪实性绘画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用来宣扬皇帝的文治武功和皇帝的威仪,但是我们从每幅画上又会窥豹出许多其他社会历史内容。清代为了国家统一,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乾隆朝最终完成大一统的局面,几代帝王征战不已,打击北方沙俄侵略势力,扫除西北境外势力的入侵,又镇压西北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平定南方三藩势力的内乱,收复宝岛台湾,确实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此外,清代统治民族满族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有清一代的民族政策自有其许多成功之处,如对北方蒙古族的统治政策,以及对藏族地区的治理。特别是对一些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的上层首领,极力予以安抚,力求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清代宫廷画家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纪实性绘画。著名的《万树园赐宴图》,就是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我国境内蒙古杜尔伯特部的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部内迁,乾隆皇帝亲自在离宫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并分别封赐王爵,赏赐贵重礼品,连续大宴十天,整个活动持续了五十五天。奉乾隆皇帝之命,王致诚等外国宫廷画家一直参加这一重大活动,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场面,这些宫廷画师均以纪实性手法加以描绘再现,客观记录了清代历史清朝政府安抚内迁的杜尔伯特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著名的《阿巴锡持矛荡寇图》卷,也是以完全写真的手法,刻画了蒙古族勇士阿巴锡跃马持矛、荡平叛匪的英雄形象,赞扬他奉命扫荡分裂势力达瓦齐叛军,以二十四人夜袭叛军万人军营,瓦解叛军势力的英勇气概。其它如描绘乾隆皇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迢迢万里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万法归一图》卷等。还有一些战图,如著名的铜版画《乾隆平定西域战图》一组十六幅。描绘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北用兵,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天山南路波罗泥都以及大小和卓木叛乱等重大战事,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次是大量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生产活动、风土人情的纪实性绘画。如著名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乾隆南巡图》(十二卷),虽然是以描绘皇帝活动为主,但总体上看是皇帝南巡的纪实,它展现了从北京到江南沿途各地山川河脉、市井乡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等历史风貌,描绘了大江南北沿途各地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以及漕运畅通、商业繁荣等景象。又如《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两卷,描绘了康熙皇帝六十寿辰盛大的庆典场面。第一卷起自紫禁城的神武门,止于西直门;第二卷由西直门起,止于西北郊的畅春园,贯穿了大半个北京城,是当年北京城的风景画。沿途的建筑园林、街市坊间、官军庶民一一列列在目,再现了北京当年的繁荣景象。《京师生春诗意图》轴,以鸟瞰手法描绘了京城中心地带的全貌,画中正阳门外店铺林立,车马行人,一一栩栩如生,皇宫紫禁城、景山近在眼前。上述画面都是场面宏大的绘画,所以摄录范围广泛,历史内涵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此外反映清代农业、手工业、牧业、商业的有《制瓷图典》(乾隆朝)、《耕织图》(康熙朝、雍正朝均有)、《制茶图》(乾隆朝)、《棉花图》(乾隆)、《滇南盐井图》(康熙朝)、《广州十三行图》(乾隆朝)以及《香港开埠图》(道光朝)等等。清代康熙年间统一台湾以后,向台湾派遗官员,大陆的文人学士不断造访台湾,清朝皇帝非常关注台湾,于是令遣台官员等将台湾高山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宝岛的物产情况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有了《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册》和《台湾内山番地土产图册》。 

再次是地图类,包括疆域图、山川河道图、交通驿道图、城镇园林图等。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开始2000多年来,统一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凝聚力的源泉。为了防止境外势力的侵扰和境内分裂势力的背叛,在边境地区设置各种标识,以维护祖国的疆域。疆域图的绘制是历代统治者非常关注的事。但是,由于当时测量技术和绘图技术手段都很落后,所以绘制川的疆域图里程讹错太多,欠失准确性,其次没有经纬度线。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康熙亲自指派精于测绘技术的西洋传教士和中国人一起,按省进行逐一测绘,前后费了三十年时间,绘制成精密度远超过前代的《皇舆全览图》。康雍乾时期,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省以及东北、西北、北方民族地区都绘制地区图,特别是乾隆朝绘制了《台湾地理全图》,台湾的山川水系、城镇番礼一目了然。至于记录山川河脉源流走向的《长江全图》(康熙朝)、《运河全图》(乾隆朝)、《黄河源图》(乾隆朝);记录城市及园林风貌的《京城全图》(乾隆朝)、《盛世滋生图》(乾隆朝苏州图)、(台湾郡城图)(乾隆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以及记录交通驿道的《进藏路程图》(康熙朝)等等。总之大到疆域图、小的园林建筑图,为我们研究清朝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历史的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除了宫廷画家留下了大量的纪实性绘画,以绘画的形式记载清朝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外,不容忽视的是民间的纪实性绘画,特别是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外销画。 

众所周知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正是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及其以后。历史造就的康乾盛世,带来一代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发展,文化比较繁荣,社会比较稳定的大环境,中国的富庶,引发了西方人的兴趣,大批的传教士及游客来到中国。当时的欧洲已是资本主义当轴,其势如日中天,势不可挡,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之势。还在旧的封建制轨道上爬行的小国,尽管有康乾盛世,但是这种迴光返照,已经为时太晚,这种夕阳下的辉煌时日不会太长,不过以制造业和农业为发展根基的中国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此时,尽管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在大大加快,但那种大工业、大机械创造出的高水平生产力只能引领历史方向。欧洲人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瓷器、丝绸、茶叶等统统来自遥远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那些精美无比的瓷器,色彩鲜艳、柔软轻飘的丝绸,清新爽口的茶叶,使欧洲人为之倾倒。瓷器、丝绸、茶叶成为欧洲人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欧洲上层贵族,即使一般的平民之家也离不开中国的这些产品,充斥欧洲市场的这些中国产品,使欧洲人都想了解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先是传教士,然后是抱着各种目的的商人、游客、市侩等等,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但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是处于起步阶段,遥遥万里,能够到中国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欧洲人除了购买中国的产品外,更想了解瓷器、丝绸、茶叶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的其他一些事情。于是反映瓷器、丝绸、茶叶生产过程,反映中国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的民间纪实性绘画大量地出现。欧洲商人凭借人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渴求,不断大量购买这些民间的纪实性绘画。需求的旺盛,拉动了市场。于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城市,一批画匠开始大批量绘制这些纪实性绘画。这些优秀的画匠,技术精湛,功底扎实,也善于迎合欧洲人渴求了解中国的心理,因此绘制的画作很受欢迎,这种大批量绘制专供欧洲市场的纪实性绘画,我们称作外销画。 

外销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据记载,美籍荷兰商人范罢览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790—1795年驻广州的大班,1794年兼任荷兰使节团副团长,前往北京觐见乾隆皇帝。他1795年离华返回荷兰时带去了1800多幅画。题材包括风景园林、花鸟鱼虫、士农工商、贩夫走卒、山川湖海、风土人情等等,特别是对畅销欧洲的瓷器、丝绸、茶叶三大出口商品的制作过程,欧洲人看了很神秘,自然成了外销画的热门题材。《制瓷》图一套制作精细,对瓷器的制作流程,包括细节都画得十分周密。从采瓷石、利用水轮击碎瓷石、采瓷土、制泥、制釉、入窑、添柴、出窑,釉上五彩,入低温炉、装桶、运输等等各个制作环节都画得细腻逼真,使人惊叹中国工艺家们的高超的技艺;其次是《制丝》图,从采桑、喂蚕、炙箔、上簇、浴蚕、缫丝、浣丝、络丝、牵丝、织丝、染色、装运等诸多环节,细致入微地勾画了从采桑养蚕到织丝染色的全过程。把蚕虫吃桑叶,然后吐丝、作茧,然后再缫丝、织丝,这样神秘而有些不可思议的过程,统统通过画面展示在欧洲人的面前,使他们了解中国人制作精美丝绸艰辛的劳作过程;再次是《制茶》图,从锄地、播种、施肥、采茶、拣茶、晒茶、炒茶、揉茶和筛茶、舂茶、装桶、运输整个茶叶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从茶园到茶行的过程。当欧洲人逐渐接受并喜欢上茶这个饮品之后,他们对茶树的种植,以及茶叶的焙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中国画师们就把茶叶从茶园到茶行整个过程用绘画表现出来。制茶图在欧洲很受欢迎,因为如果说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属于奢侈品之列的话,那么茶叶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必需品,所以制茶图被人贩到欧洲以后十分抢手,于是有人临摹并转手售卖,后来还制作了铜板画。除了三大出口商口瓷器、丝绸、茶叶外销画外,比较多题材是社会各行业以及昆虫、花卉、鸟类、植物等。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各种行业,画师们大动脑筋,从城市到农村,从商贾贩夫到木匠剃头匠,一一历数绘画。从码边织布、卖小吃、变戏法、补锅卖碗、补伞、凿石、拉洋片、做灯笼、补鞋、耍猴、煲汤、蒸酒、铲刀、裁缝、卖鸟、弹花、糊元宝、拾粪、倒尿、算命的到当兵为将三百六十行无所不为。尽管从单幅画页看,是描绘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实是描绘当时社会的市井风貌。喧闹的叫卖声、补锅卖碗的敲击声、鸟叫声、拉洋片的嘈杂声,勾画出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初期的热闹场面。如果不是这一批外销画的逐一描绘,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已从我们身边销声匿迹的二百年前的广东等沿海城镇的风貌。至于植物花卉,因为广州一带华南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植物花卉品种多,且自然美观,深受欧洲人的喜欢,许多欧洲人来华回国时,都希望带一些描绘植物花卉的绘画。这些绘画对于研究当时中国华南地区的植物品种、生态环境,以及气候水土的变化等都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上述我们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外销画的题材,以及这些题材对历史研究和其它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至于民间纪实性绘画大量外销,除了题材受到欧洲人青睐以外;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以及后来受传教士画师们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西洋画法,我们称之为“中西合璧”的绘画技艺的创新,也是欧洲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古典的油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方法的结合,并应用透视原理,表现出立体和空间感,把两者融为一体。特别是油画的逼真、写实、细腻,即强烈的纪实性,适合画这些外销画的题材。这些中国画师有着中国传统画技的功底,在不改变材料、工具,甚至构图的形式也是以传统的方法为基础,经过西洋画师们的点拨,很快就掌握了“中西合璧”的画技。 

于是,这些民间画师的画法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对题材进行反复的提炼取舍,而是把植物的形态直接——入画,这是中国传统花卉画中所不见的,完全失去了中国传统花卉画的人格象征意义,如牡丹不再是华贵的象征,梅、菊也不再是清高的象征,只是一株普通的植物标本而已,但自然、清新、淡雅中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机。这表明无论从材质、技法,还是气质、神韵上看,外销画中的植物花卉显然已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时大批传教士中,只有郎士宁等少数西洋画技很高的画家得到中国皇帝的赏识,在宫廷里奉旨作画。还有一些西洋画师,他们没有郎士宁的命运,或许也没有郎士宁的才华,不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因此流落在中国的民间,特别是当时南方沿海一些港口城市。他们以其西洋画技教授中国人作画,学习作画的中国画师,把中国传统的画技与西洋透视画技相结合,画出一批土洋结合的新式画,这就是“中西合壁”。也正因为这种“中西合壁”的艺术效果,才使得外销画得到欧洲人审美视角的肯定,得以大批流往欧洲。 

这批外销画究竟数量有多大?无人做过详细统计,我们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刘明倩的文章中知道,他们那里藏有几百幅。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芳思女士告诉我,他们那里收藏有上千幅,据她估计大英博物馆、英国自然博物馆、曼切斯特博物馆收藏数量亦相当可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家钰从欧美主要收藏机构所见所知,数量肯定在万幅以上,有人甚至估计在二万幅以上。我们即使按照宋先生的保守估计万幅以上,这在中外绘画史上也是相当可观的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宫廷绘画,还是民间绘画的外销画,其中纪实性的绘画为我们研究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历史提供最直接的直观史料。尽管宫廷纪实性绘画中,大部分都是奉旨而作,是为了纪功、颂德、宣威的目的,但毕竟其核心在于纪实,这就是其历史价值所在。至于民间纪实性绘画,这部分纪实性强的外销画流落在国外,得以大批量的保存,是历史的误会所造成的机会,如果我们在国内想找出上万张二百年前的纪实性绘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至于对于纪实二字的理解,我觉得接近于实,即为纪实了。在1839年照相术出现以前,在1850年照相机传入中国以前,靠笔画来纪实本身就是有很大的局限,但总比文字描述,要具体、传神、可信。即使像《乾隆大阅图》、《弘历朝岁行乐图》那样的纪实性绘画的精品,也不可能与照相机镜头下的相片相比。特别是外销画中的纪实性可以说只是形似,外销画中的纪实是对人的社会身份的描绘,对事情流程的描绘,而不是对个体人和事的描绘。外销画中补锅的、剃头的、耍猴的人物都是职业的社会身份。也正是这种职业社会身份的纪实,我们才知道二二百年前补锅用的什么工具,如何补等等。至于纪实画中的人可能既不是张三,又不是李四,但既像张三、又像李四,这就是纪实性绘画的功能。总之,纪实性绘画并不是照片,因此必然有其局限性,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因为毕竟文字记载的文献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对纪实性绘画给予印证。 

清代除了大量纪实性绘画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晚清老照片流传下来,特别是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生活情状。“百闻不如见”,历史照片虽然只是零散的、中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像,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故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 

据胡志川先生考证,摄影术是1839年法国政府公布银版摄影法以后才迅速传播开来的。大约也就是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他曾把自己的“小照”分赠英、法、美、普四国使臣。给耆英照相的摄影师叫于勒·埃及尔,他于1844年以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身份到达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拍了不少照片,其中部分照片在1848—1853年的法国书刊上陆续复制刊登过,有的还收进了1920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史。照片上还留有摄者手书的说明文字。这些照片中就有耆英的相片,大约照相术就在这时传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一些官僚买办兴起了一股“办洋务”热,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开工厂、修铁路、办矿山等。他们常常把工程进展情况摄制成“照相贴册”出售,有的宣传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更多的是汇集风景名胜、戏剧演出等等。当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之时,也正是摄影术开始传播之际。有着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自然会吸引众多的摄影师来进行“探险”、“猎奇”的旅行摄影。在来华人士中,有的是旅行摄影师,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跟着侵略军一起打进来的。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尽管是为其侵华行为张目,但客观上对沟通中西文化、保存清代社会生活的情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独具特色的照片,其历史价值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宝贵了。 

随着照相技术的传播,晚清的皇帝和王公官僚们也开始喜欢这些洋玩意儿,他们用相机摄下了晚清皇宫的生活情况。目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两万多张当的留下来的玻璃底片,就是当年他们的作品。外国列强在枪炮的掩护下,用相机摄下了战火中的中国,那个满目苍痍、民不聊生的中国,这些照片大都保存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图书馆里。晚清皇宫和外国人手中留下的数万张反映当时中国现状的照片,是我们研究清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的最真实、最可靠的资料,当然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应该说这些陈旧的老照片所包含的历史生活内容,其丰富性是任何语言文字描述所难以替代的。这些记录着过去时代人们生活情状的照片,尽管只是星星点点的瞬间形象,却可以开扩人们的“眼界”,增长对已经逝去的时代的“见识”,从而激起无穷的联想。它们可以弥补历史教科书的某些不足,是认识历史生活、生产、文化、艺术、建筑、衣着、礼仪、宗教……的形象资料,有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照片中的人物、背景中的建筑园林,都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载体。至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我们则可以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进行研究、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还历史本来面貌的目的。 

此外,晚清的老照片和纪实性绘画还可以互相验证,而文献记载遗物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据朱家溍先生介绍,1947年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内的陈设进行调整,恢复了清代的原状。因为当时宝座台和台上金漆屏风都是清代原物,只有正中原来的宝座被袁世凯称帝时撤下来,换上他的一个大靠背椅,这样的陈列,显然不伦不类。这样就决定撤去袁世凯的大靠背椅,换上清代皇帝的宝座。于是准备在文物库房中选择一张形制最大、制作最精的宝座,以为换上去就可以了。挑选了许多,摆上去与屏风总是不相协调。后来从老照片中找出袁世凯撤宝座前的照片,再在文物库房和故宫内各处寻找这个宝座,终于找出了这个宝座,它虽已残损,但左边缺的部分,右边不缺,可以比照修复。回来发现,又一幅康熙皇帝的朝服像,坐的就是这张宝座。此外,还发现乾隆皇帝称太上皇时,皇极殿特制的宝座也是仿制这张宝座制作的。有了老照片和纪实性朝服像上的宝座以及乾隆时的仿制宝座,很快就修复了康熙曾坐过的这张宝座,于是太和殿内陈列的宝座台、金漆屏风、宝座都成了清代的真品。2002年,我们又根据清代的老照片,把袁世凯时期太和殿内撤去的匾联加以恢复,这样太和殿内的原状陈列终于得到了恢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老照片为据,从及时性绘画中得到验证,再找到实物,这样就可以恢复历史上的原状,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可见老照片和纪实性绘画特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无可替代的。 

事实上历史图片的范围,除我们前面提到一般性的传舆图、画图、老照片而外,也应包括保存至今历史上的器物即可移动文物的图片,还应该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图片,如建筑园林、陵寝寺庙、战场遗址等。例如,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古代皇宫建筑、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建筑、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的皇家陵寝建筑等古代皇家建筑,散落全国各地官衙民居、寺庙园林等等。我国各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还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历史档案、户口单、关防、印章等,甚至邮函票证、火花商标等历史遗物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是历史图片的重要来源。 

这些宝贵的图片资料从数量上看很多,但收藏分散,国内国外、国家私人都有收藏,搜集齐备很不容易。此外,而这些第一手资料也有许多盲区,即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既无纪实性绘画也无照片(或许我们现在还没发现)。还有一个鉴别问题,纪实性绘画有些是佚名,不能判断准确年代。照片鉴别更难,特别是清末照片,由于当时照相技术不高,底片模糊,即使很清楚的照片,由于都是一张张孤立的底片,照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无从查考,需要花大量的工夫去鉴别,才能利用。 

正因清王朝留下了大量的纪实性绘画、外销画、老照片以及大是的契约文书、档案清册、应用器物、关防邮票等等,为我们能够用图片连缀清朝历史提供了条件。我们在编纂大型多卷本《清朝通史》(十四卷,640万字)时,同时组织人力,从收藏清代图片最多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海内外各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各文化单位收藏的丰富的文物图片资料中筛选出7000多幅,编撰《清史图典》九卷十二册,作为《清朝通史》的附录。出版以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图片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为教学、科研单位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第一手图片资料。许多读者认为《清史图典》本身就是一部图录清史,生动真实,给人难以忘却的直观印象。可以说《清史图典》是图录历史的典型实践,是图录历史一次成功的探索。 

众所周知,清王朝从入关前算起三百年历史纷繁复杂,动荡多变,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通过历史图片,连辍出简明清晰的历史线索,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轮廊,全景式的再现满族兴起、统一关外;问鼎中原,一统神州;盛世繁华,文治武功;闭关锁国,列强逞凶:抗御外侮,艰难应变,民族奋起,力挽狂澜以及最终清朝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龙点睛般地重现重要的历史精彩瞬间,把昔日定格的图片、绘画、文物、书影、档案文献等单调孤立的图片贯穿起来,凝结出清新鲜活、规制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们在广泛搜集图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体裁体例,即经过反复地比较和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以王朝体系即朝代的时间顺序为经,每个朝代的史实为纬。每个朝代按照政务、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对外交往归类。每类即每个专题范围内又按时间顺序进行连结。图片和说明文字是基本史料,首先要鉴真图片,说明文字要准确、切题。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其时代特点,因此在涉及专题时,不一定完全按照六大类,可以互相归并,也可以拆分,也可以另设。这样,每卷专题设计,连辍起来就是一部图录清史。第一卷太祖·太宗卷,设一、源流篇:1.建州女真。2.“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3.女真归一;二、战事篇;l.激战薩尔浒。2.进军辽沈。3.辽西争战。4.与明议和。5.奔袭关内。6.松锦大战;三、政务篇:l.营建都城与迁都定鼎。2.八旗制度。3.汗位传承。4.确立行政制度。5.控遏朝鲜与绥服蒙占。6.皇太极辞世;四、文化篇:1.创制满文。2.宗教。其中“源流篇”从长白山天池烟雾缭绕,仙境朦胧,佛库伦沐浴吞神果感而受孕的满族远古神话传说出发,把清初的历史上溯到满族的母系氏族时代。不过。清初精彩的历史画卷展开,始自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对抗明朝,统一建州,宏括女真,叩打边关,试兵辽西,建立意在与中央政权比肩的古老王城赫图阿拉,先辽阳,后沈阳不断地迁都,标志着其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大。残垣断壁的古城遗址,锈迹斑驳的铁盗甲胄,无不显现出八旗骑兵粗犷勇猛的铁流雄风。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遗愿,数次派遣八旗铁骑千里奔袭明朝内地,劫掠财物,袭扰城池,保持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在内政方面,皇太极致力于八旗政权建构与完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熏陶,使满族的社会发展出现突飞猛进的势头。第二卷顺治朝卷,设一战事篇:1.明朝灭亡。2.统一神州;二、政务篇:1.定都登极。2.建构政权。3、.顺治亲政。三、民族篇:1.满蒙联盟。2.册封西藏。四、经济篇:1.经济措施。2.重建三织造。3.瓷器制造。五、文化篇:1.尊孔开科。2.颁行历法。3.习文修书。4.学术思想。本卷图录了顺治帝承续了皇太极的余荫,迁都定鼎北京,皇极门前演绎了满族入主中原的精彩一幕。征伐李自成,讨剿张献忠,摧毁南明流亡政权。内涵宏富的历史遗物,勾勒出摄政王多尔衮挥动各路兵马席卷大半个中国,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的基本脉络。第三卷康熙朝,因内容丰富,分为上下两册。设一、政务篇:1.登极亲政。2.设置南书房、整饬内务府。3.巡规天下。4.怀柔蒙古。5.木兰秋弥与避暑山庄。6.中西礼仪之争。7.册割琉球。8.储位之争。9.康熙之死;二、战争篇:1.平定三藩。2.统一台湾。3.收复雅克萨。4.剿灭噶尔丹。5.进兵西藏;三、经济篇:l.农业。2.手工业。3.商业;四、文化篇:1.尊孔学儒。2.编定典籍。3.文字。4.书画。5.科学技术。本卷图解了康乾盛世的第一代康熙朝,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再现了草创盛世的艰辛。康熙朝“名曰守成,实同开创”,计擒鳌拜,独领皇权;西征叛乱,东收台湾,北控沙俄;平定三藩,协和蒙古;巡游江南,劝课农桑,启清朝盛世之先兆,为康乾盛世铺就了坚实的基础。绚丽多彩的纪实性画面,盛世繁华之气扑面而来。第四卷雍正朝,设一,雍邸篇:1.四皇子。2.受封雍亲王。二、政务篇;1.登基与勤政。2.肃清政敌。3.改土归流。4.祭祀活动。5.雍正之死;三、战事篇:l.用兵西北。2.军机处的设置;四、文化篇:1.尊孔崇佛。2.纂修书籍。3.工艺制作。4.园居生活。雍正朝只持续了十三年,雍正帝续康熙帝的余荫、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革除了康熙晚年倦勤遗留的社会积弊,打击政敌残酷无情,整顿吏治疾风骤雨,设立直隶于皇帝的军机处,控遏朝政于皇帝一人的股掌之上。于是雍正朝展示了皇宫大内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政坛风云的变化莫测,以及经济文化生活的谨严有序。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王朝。勤于政务的雍正帝解决了许多社会难题,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第五卷乾隆朝,分为两册,设一、政务篇:l.乾隆帝即位。2.木兰秋称。3.六巡江南;二、战事篇:l.两征金川。2.两征准噶尔。3.统一回部。4.出兵安南。5.平定林爽文起义。三、民族篇:l.藏传佛教。2.土尔扈特部东归。3.六世班禅朝觐。4.金瓶掣签制。四、对外交流篇:l.外国使节来华。2.中外文化交流。五、经济篇:l.农业。2.水利。3.手工业。4.商业。六、文化篇:l.修纂《四库全书》。2.戏曲。3.绘画与法书。4.文字。七、风物篇:l.民俗。2.宫廷生活。继雍正朝短暂的整顿之后,迎来了中国封建文明辉煌的乾隆时代。乾隆一朝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积累之大成,生齿迅猛繁衍,土地赋税丰盈,经济迅速发展。编订基本囊括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库全书》,挫扼强敌,完收十全武功。乾隆朝历史的图画,规制庞大,气势磅礴,展现出江山万里、沧海桑田的雄浑气势,锦绣盛世的气度挥洒洋溢,底定了中国基本版图,是大统一国家的象征。乾隆朝既是康乾盛世的峰颠,也是清王朝衰败的开始。第六卷嘉庆朝,设一、政务篇:1.乾隆帝禅位。2.惩治和坤。3.整饬吏治。4.怀柔西藏。5.木兰秋称。6.嘉庆帝之死。二、战事篇:1.镇压苗民起义。2.镇压白莲教起义。3.镇压天理数起义。4.镇压蔡牵海上起义。三、经济篇:1.农业。2.手工业。3.盐业。4.治河。5.商业。四、文化篇:l.乾嘉学派。2.文学艺术。3.图书编纂。4.宫廷生活。嘉庆朝延续了乾隆朝后期的衰败,嘉庆帝成为一个想有为而不能为的皇帝。在太上皇帝乾隆帝巨人般的身影下,初政并不掌握实权,听凭太上皇越俎代疱,及至乃父故去,有重新振奋之心却无崛起之力。盛世遗产是矛盾丛集、积弊甚深的社会难题,嘉庆帝尽管力图以勤政换回颓势,但大势巳去。于是嘉庆朝呈现出的历史遗存平淡无奇,很难找到能够凸显嘉庆一朝可圈可点的历史文物和图卷。镇压白莲教起义算是嘉庆一朝的大事,但动用16省的军队,糜费2亿两的银饷,耗尽了乾隆帝勤恳持政积累的家底。嘉庆朝末朝,国库空虚,帅老兵疲,政治混沌,主上平庸,仅仅20余年间大清朝就已经衰败不堪。第七卷道光朝,设一、军政篇:1.恭俭惟德。2.册封琉球。3.平定张格尔叛乱。4.鸦片战争。5.道光帝之死。二、经济篇:l.改革盐政。2.海运南漕。3.生产商贸。三、文化篇:l.经世致用思潮。2.文字艺术。3.京剧艺术的诞生。4.宫廷生活。道光帝是清王朝十个皇帝中名载史册极为节俭的皇帝,简约节省,握拳渗水。然而,如此简约自律也不能保障大清王朝延续下去。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依靠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道光帝无力抵抗,宁可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洞开南中国门户。历史图片表明,早年端起鸟枪冲锋在前、勇退天理教的少年皇子,在强敌压境之际泯灭了杀敌勇气。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天朝的崩溃使道光帝感到死后愧见列祖列宗,遂自我处罚,嘱死后不再配享太庙。第八卷咸丰、同治朝一册,设一、军政篇:l.咸丰帝初政。2.太平天囚运动。3.各地人民反抗斗争。4.第二次鸦片战争。5.咸丰帝之死。6.辛酉政变。7.垂帘听政。8.外交新格局的形成。二、经济篇:1.新兴的工业,金融业。2.通货膨胀。3.手工业。4.太平天国经济。三、文化篇:l.西学东渐。2.近代报刊业的兴起。3.传统刻书业的复兴。4.太平天国艺术。5.绘画书法,篆刻。6.小说戏曲。7.宫廷生活。道光帝撒手人寰,留给其子咸丰帝的是外敌入侵、江山残破、财政困窘、捉襟见肘的疲烂局面。资质鲁钝的咸丰帝施政乏策,调遣无力,南方太平天国势焰正炽,定都天京(南京),北伐西征,长江中下游已不再为大清皇帝所控制。而英法列强二次入寇,溯海北上,登陆北塘,火烧圆明园,硝烟弥漫了北京城。困厄交织,咸丰帝亡故避暑山庄,慈禧太后借机发动宫廷政变,进而两宫垂帘听政,晚清政治由此进入了太后主政时期。浏览咸丰、同治朝的黑白世界,战火纷飞,政坛纷纭,主忧民困,水深火热,充满了乱世纷扰、抑郁难舒的困懑氛围。第九卷光绪、宣统朝二册,设一、政务篇:l.西太后二次垂帘听政。2.海防筹建。3.光绪帝大婚。4.列强瓜分中国。5.戊戍变法。6.晚清新政。7.辛亥革命;二、战事篇:1.收复新疆。2.中法战争。3.甲午战争。4.庚子国耻。5.日俄战争。三、经济篇:l.外国在华工商业及金融业。2.民族工商业及金融业。3.交通运输业。4.市政建设。5.邮政事业。四、文化篇:l.西学东渐与维新思想的传播。2.报刊出版业。3.近代教育事业。4.工艺美术的发展。幼冲之龄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一朝,列强频频扣打中国的大门,几乎每隔十年就发动一次侵华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接踵而至,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掠王朝的都城北京,自行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自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放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彻底泯灭了抗拒之心,沧落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光宣时期,西学东渐已历数一十载,外部意识的侵淫已经渗透进中国社会的肌体,以往社会的传统模式遭到了巨大冲击,催化出传统封建社会所没有的社会因子。中国封建社会在历经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已经走到了脱胎换骨、鼎新革故的转型时期。为了自强图存拯救王朝,朝廷的部分封疆大吏、阁老重臣举办近代新式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甚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之下尝试改良传统政治结构,推出变法维新运动,试图借鉴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变法图强的举措,延续大清王朝的统治生命。然而,极端专权的慈禧太后,呆板僵化的调控秩序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功能的弹性。当“戊戌六君子”洒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囚瀛台时,大清朝廷舍弃了可能成为延续政权的回旋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点起了南国烽烟。这种暴力挑战步伐迅速超越了大清王朝自身的“新政”步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十三省份通电响应,清朝统治即刻土崩瓦解。封建王朝终结了,中国步入了纷乱失序却又充满希冀的新时代。浏览光绪、宣统朝的张张图片,在体验岁月尘封的多味瞬间的同时,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的惊人变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是以历史年代顺序为经、各朝的史实为纬,勾勒出清朝历史的全貌。图片和说明文字是勾勒图录清史的主要部件。也就是说,《清史图典》不是主要用文字表述,而是以图片来印证,这是一种全新的诠释历史的方法。我们力图利用各种历史图片所包涵的鲜活的历史信息,丰润对历史的描述,弥补文字描述与真正历史内涵之间的差异,给人以直观的深刻的印象。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遗留下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风蚀水浸、数不胜数的文物藏品,尘封失记、内容隐约的书影旧照,以及久历岁月消融却依然古韵犹存的宫闱建筑,给了我们以广阔的清理析分空间。我们在庞杂纷乱、良莠四陈的图片资料海洋中,去粗取精,剔伪存真,排比筛选,提炼主题。然后深入探究图题背后的历史内涵,同时在每个专题的图片使用上力求体现时代的特点:第一卷太祖、太宗朝突出源流及对关外的统一,第二卷顺治朝突出对全国的统一,第三卷康熙朝突出平定一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以及治河发展生产等,第四卷雍正朝突出皇帝勤政、清除政敌以及设置军机处,第五卷乾隆朝突出军事和文化体现文治武功,第六卷嘉庆朝突出镇压白莲教起义和乾嘉学派,第七卷道光朝突出皇帝节俭和鸦片战争,第八卷咸丰、同治朝突出政局不稳和太后专权,第九卷光绪、宣统朝突出列强肆虐和王朝覆灭。这样整个九卷连辍起来能够体现整个清王朝的历史走向,即由统一走向盛世,由盛世走向中衰,由中衰走向灭亡。由于历史图片本身的缺失和不平衡,个别专题历史图片资料稀密差别非常大,尽管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但图片资料的匮乏使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暂时付之阙如。随着国内外新的图片资料的发现和补充,我们将在再版时给予补充。也有一些非重点专题,图片资料却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接爱。此外,在图片的真伪、历史年代的确定、使用图片的比例、说明文字的准确性等方面都会碰到许多实际困难,这些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一部图文并茂的图录历史。 

通过《清史图典》的编纂实践,我们将图录历史的定义概括为:通过历史图片,配以准确的文学说明,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连辍历史,用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达到生动传神的解读、印证历史。用一组组或一系列有关联的历史图片,排列出简洁明快的历史画面。再用简明准确的文学说明解读画面,使人们透过直观的画面去感悟历史的场景,能够轻易而顺畅地进入历史的意境,把握历史的脉络。图录历史的直观印象是其它文学叙述和口头叙述解读历史的形式不可替代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现代摄录技术的提高,图录的历史作用越来越大。况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带来阅读习惯的改变,读图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肯定图录历史将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图录历史需要多学科的配合,这主要是历史图片来源于多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地联系。图书馆学关注书刊的著录源流、刊刻方式、印刷材料、版本流传;档案学关注卷宗的珍稀程度,注重利用原始档案材料对历史现象的细致拆分、释读;博物馆学更注重文物的排比和真伪鉴定,关注器物体现的制作艺术、艺术风格,偏重于对作品的艺术考察;考古学主要目光投向地下文化堆积。如何用历史的眼光,把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关注的对象变成图像资料,并以此来连辍、勾勒历史动画面,则是历史学家的事。这些学科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内涵,需要历史学家去研究去探掘,用历史图像这种手段是最直观,并且也是最能还原历史原貌的手段。 

图录历史的关键是图,即历史图片。图是形象、直观的,是以二维的平而记载,保存三维空间的立体信息。图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舆图、画图、照片三种。舆图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图籍”,所谓“左图右史”之图,十要即指舆图。画图主要是人物肖像和描述人事活动场景的纪实性绘画,也包括中国古代的象形画。照片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成像的照相术的成果。三者中,照片是最直实的,纪实性绘画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实测后绘制的舆图也是比较准确的。这种历史图片是历史上人事活动场景的历史定格,是历史真实的再现。历史图片担负的主要功能是:1.以图证史,即印证历史上某人、某事的场景:2.以图补史,即以历史图本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3.以图解史,为文字表述理解历史提供解读工具;4.以图说史,以历史图片来增强文字表述的可读性;5.以图明史,即以历史图片来增强说服力。因此历史图片是图录历史的关键。如何搜集历史图片?首先必须确定图片的收录范围,不能漫无边际,在确定图片的范围后,需要进行归类搜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八类:器物、书画、传世老照片、初版中的老照片、书刊插图、契约文书、舆图、历史遗迹。 

器物按功能分类为:生产器具、日常生活器具(餐饮具、服饰、车马轿舆、文具、家具)、武器、宗教法器、金属钱币、牌匾联等。 

书画类主要指纪实性绘画、风俗画、流派画、法书、碑帖拓片、印章印文(指有印文者)等。其中也包括壁画、唐卡、铜版画、玻璃画等。 

传世老照片主要指单贴照片、人物及场景照片、契约文档中挟带的照片。包括外国人摄制的各类人物、事件、场景的原始照片。 

初版书刊中的老照片主要指图书、刊物、报纸、明信片上面刊登的老照片。图像是通过以照相机拍摄、然后印刷在书刊中的老照片。 

书刊插图指1912年以前书刊、档案、明信片中的绘画图、路线图、各种手工操作图、近代实业类机械与器材图等。 

契约文书指涉及重大政治、军事、经济、重要历史人物的尺牍、契约文书,告示、户口单、乡约、票证等等。 

舆图主要指手绘的各种舆图,包括各级行政区划图、各类空间布局图如驻防图、炮台分布图、资源物产分布图、河流水文分布图、地势图等等。 

历史遗迹主要指古代的建筑园林、碑刻、古战场遗贴址、名人活动遗址、古风物景观遗址等。 

对于搜集的历史图片,特别是画图、舆图、器物图片类都有一个签别和筛选的问题。画图的鉴别主要依靠专家,第一鉴定真伪,只有真品才有历史价值;第二确定年代,没有较为准确时间断限,同样没有历史价值。当然在确定时段时,允许有一定范围。如乾隆年间或乾隆初年,实在不能推断,至少应该确定为清朝初年、清朝前期、晚清,否则就失去时效性。同样一个专题,可能同时有儿张历史图片供选择,筛选的原则应该是:历史价值最高的,照片质量最好的、年代比较准确的、人物知名度比较高的、场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总之,应该是最能说明主题的。至于老照片的鉴定和筛选问题更多: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老照片模糊不清,往往一是照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无法确定;二是何时照的,什么人照的也很难弄清。另外拍摄者选择的角度不同,对说明的问题理解不同,往往也使摄录者没有抓住要点。这种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宁可割爱,也不要在判断不准确的情况下,就使用历史图片。與图一定是经过实测后绘制的,器物图片也应是经过鉴定以后再拍摄的,这样就有可靠的信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类的难题必然会逐步得到解决。 

尽管历史图片是图录历史的关键,但离开文字说明,它就不能独立地、完整地表释历史。通过简明准确地说明文字,死的历史图片才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历史!画面。而不同的图片,说明要素也不相同。首要的是,说明的内容要简明、准确,其中包括人名、地名、时间,这些必须在认真考订的基础上再撰写。为了尊重知识产权,必要时,还要注明拍摄者及收藏地。作为艺术品佐证的绘画、器物类,必要时要注明规格尺寸、质地。历史遗址类的图片要说明地理位置、保存现状。书刊插图类的图片必须注明征引图书的版本以及出版社。契约交书等历史图片要注明地区、契约内涵。至于大幅的纪实性绘画,例如《乾隆南巡图》之类,可以根据内容,截取其中部分片断,再配以说明文字,要点明是全图的哪一部分。总之,说明文字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著名的《乾隆行乐图》,其说明文字应为: 

“乾隆行乐图  作者金廷标  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者是乾隆朝宫廷画师,画幅上端有乾隆帝行书题诗:“乔树重密石迳纡,前行回顾后行呼。松年粉本东山起,摹作宫中行乐图。小坐溪亭清且纡,侍臣义漫襍传呼。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几闲壶单小游纡,凭槛何须清跸呼。讵是衣冠希汉代,丹青寓意写为图。瀑水当年落涧纡,岩边驯鹿可招呼。林泉寄傲非吾事,保泰思艰怀永图。”该画为癸未新春御题,钤“乾隆宸翰”白文方印,“得象外意”朱文方印。 

又如老照片类的《丙午中日议约大臣合像》,说明文字应为:“丙午中日议约大臣合像,摄影者不详。这是一幅参加丙午中日大臣议约的合影,由外交报馆编写,刊于丁未年(1907)正月二十五日发行的《外交报》上” 

又如器物类乾隆朝鹿角椅,说明文字应为:“乾隆朝鹿角椅,藏于故宫博物院。制作者不详。椅背刻有隶书乾隆御制诗:‘制椅犹看双角全,乌号命中想当年。神威讵止群藩詟,圣构应谋万载绵。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朴矣愿捐妍。盛京惟远兴州近,家法钦承一例然。’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从诗意得知,这把椅子所用的鹿角是康熙帝狩猎所获。木兰秋弥后,清帝常将猎获的鹿角制成鹿角椅。” 

又如历史遗址类的清孝陵·石像生,说明文字应为:“清孝陵·石像生。孝陵是清入关后第一座帝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镇,它北依昌瑞山主峰,南面天台、烟墩二山对峙,成为天然门户,由顺治帝生前亲自选定。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一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石像生排列子孝陵神道两侧,由文臣、武将、马、骆驼等组成,共18对。” 

上述所举仅为绘画、老照片、器物、历史遗址的说明例证,诸如《乾隆行乐图》如果画面很大,乾隆题诗能看清楚的话,完全可以只用一两句话概括画面内容,目的在于文字要简明,内容要准确。 

历史图片的来源非常广,给搜集图片带来极大的困难。以纪实性绘画和老照片为主的国内外收藏地非常多。据我们调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巴黎枫丹丽舍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博物馆以及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博物馆都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纪实性绘画和老照片。还有一些外国私人手中也藏有大量中国的图片,如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费利斯·贝阿托当年就拍摄了不少照片,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在晚清宫廷内也拍了许多照片,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名叫《携带相机走遍中国》的回忆录。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日军第五师团长山口素成指使手下也拍了许多照片。特别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京城拍了许多照片,除了已公开发表的外,还有不少老照片藏在苏格兰的一个博物馆里。在1939年照相术发明之前,马戛尔尼来中国时,其随员中就有专门速写素描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的画师。这些很有价值的速写素描都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里。此外,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据说是收藏中国晚清老照片最多的博物馆。总之,国外的公私收藏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而且据调查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其中一些已经西文书刊中发表的,我们一般都可以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西文书刊中查到,但是大部分还是去向不明,需要我们从各个渠道不断地挖掘和搜索。 

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各文化单位收藏的纪实性绘画和老照片是最多的。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首都博物馆收藏最为丰富。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收藏的舆图就有8000多件。全国各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收藏情况,经过调查可以分以下两类:一类是反映全国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图片,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在地方的。如辽宁省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有一些这样的收藏品,原因是因为溥仪出宫时曾携带大批绘画和照片,后来大部分流散在东北各地,通过各种途径最后陆续到了辽宁的三大馆。上海图书馆因为上海是晚清在东南沿海的中心,因此,收藏也十分丰富。此外天津在清代是通往北京的门户,当时主要靠海上交通,外国人进京天津是必经之地。此外,溥仪出宫后首先在天津张园居住,也是宫廷文物的主要流散地,因此,馆藏也十分丰富。广东省的中山图书馆收藏有清代光绪的卤簿仪仗图、紫光阁四十八功臣像等。第二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江浙两省收藏了大量反映清代江南经济文化的图片,安徽省收藏的契约文书以及李鸿章和淮军的图片,广东档案馆收藏了大量清末广东外贸、教育、邮政、经济、近代工业等方面内容的图片。湖北省收藏的张之洞及湖北省政的大量图片,天津档案馆藏有大量票证、商标、契约,反映晚清中国对外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有些县市一级的馆藏也不可忽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收藏大量日本人统治时期拍摄的有关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的图片,图片质量十分清晰。新疆伊犁文管所也收藏保存了一批清代军事和民族关系的历史图片。四川档案馆保存的乾隆年间的户口单、光绪时期的婚书都是难得的收藏精品。 

除了纪实性绘画和老照片等历史图片外,历史遗址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据我们初步统计,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的历史遗址,全国有六百多处。著名的如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东西陵、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十三陵等。其它地方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内蒙的喀喇沁旗王府及家庙、辽宁新宾的永陵、黑龙江的瑷珲新城遗址、江苏如皋的水绘园、浙江的胡庆余堂、福建的泉州天后宫、新疆的伊犁将军府、甘肃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罗布林卜、云南的太和宫金殿、贵州的大屯土司庄园、四川的武侯祠、广西的金田起义旧址等等。这些历史遗址都包函丰富的历史内涵,历史遗址图片就是历史的原始见证,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在拍摄历史遗址图片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抓住历史内涵即历史价值这一侧重点,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内容的牌匾文字以及典型的实物物证,要作摄录的重点。此外,在历史遗址中,往往有些不和谐的文物,如古建筑中的新建筑,原遗址中不同年代的建筑物,要求排除,万一不能排除时,要有文字说明,切忌古今混杂。否则拍出来的图片将失去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图录历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编纂《清史图典》的实践,对图录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探索。如何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方案上进一步完备,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历史图片的发现,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图录历史既成为可能,又成为众所瞩目。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推动图录历史的进程,完善这一新的历史诠释方法的理论,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