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李文治
生平简介
作者:史志宏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12-20  点击量:37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李文治,男,河北省容城县人,1909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生导师。193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学期间,先后发表:《南宋土地问题》、《南宋平均地权的几种理论》、《黄巢暴动的社会背景》、《隋朝大业民变的经济动力》、《北宋民变之经济的动力》、《长城考》等6篇文稿。这些论文着重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1937年师大毕业后,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年7月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及中英庚款董事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李文治教授于1945年完成《晚明民变》,约30多万字。在此期间并写了几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建国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治教授留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建国初期发表《晚明封建地主争夺土地的几种方式》、《投降清室与起义农民的抗清斗争》、《晚明官僚一笔贪污账》、《农民领袖李自成》等论文。1952年参加《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的编写工作,负责“农业”中的地租部分。从1954年开始编辑《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956年完成。 

  从60年代开始,李文治教授在研究工作中开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学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即把中国地主制经济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他认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两千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根据这一认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李文治教授根据马列主义原理,着重将自由劳动出现和形成作为论证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他把自由雇工的出现作为论证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明代中叶,同工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农业雇工经营有所发展,雇工队伍进一步扩大,就在这时出现了封建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明万历十六年雇工律例的修订,具有“立有文契、议有年限”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身份性“雇工人”,其实“立有文契”的长工有的可以摆脱“雇工人”的身份地位,即可以按自由雇工判处。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先有实际生活的变化,然后才有法权关系的变革。法权关系的变革乃系对当时既成事实的追认。据此,部分长工身份义务的解放应在万历十六年以前,明代中叶,可以找到大量雇工经营的事例。此后,到清乾隆年间,“立有文契”的长工也逐渐解除了法律上的身份义务关系。李文治教授认为:由明代中叶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出现的农业大经营,在使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榨取自由工人剩余劳动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经营者投入的货币已变成了资本,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特质。同时,他并不否认,这时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仍带严重的封建性。但这时事物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封建性乃是它的残余形态。他还指出: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不仅十分缓慢,在地主制经济制约下甚至经常夭折,但就萌芽整体而言,总在日益增长,后来居上,清前期过明中叶,清后期超过清前期。他还认为:既然是萌芽,就不能要求雇工人数及雇工是否完全丧失土地“自由到一无所有”,关键问题要看货币是否变成资本。他的这种观点早在1958年就已写成《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一文,在其中作了全面论述。1980年在明代经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他将该文提交给大会,并以《论中国地主经济制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为题,发表于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他与魏金玉、经君健教授合作出版《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专著,由于成绩卓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3年优秀成果奖。 

  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问题,是李文治教授多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以中国地主制经济为中心线索,通过对租佃关系的变化以及地主经济与封建依附关系、清代前期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庶民地主的发展、中国地主制经济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等在国内首次提出明清时代土地关系的松懈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当他的《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懈》一书于1993年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台湾地区、日本学者对本书均有介绍。国内外学者认为该书资料丰富,论述扎实,有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突破了过去的研究框架,具有学术上的创新,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得到各界好评,。该书获社会科学院1996年优秀成果奖。 

  李文治教授学术视野广阔,所涉猎的课题还有:封建所有制问题,关于地主阶级的阶层划分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历史分期问题等都进行深入研究,成果丰硕,都有独到见解。由于李文治教授在研究上成绩卓著,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有很大贡献,学术界有人称之为“泰斗”。 

  李文治教授不但研究上成绩喜人,人品也十分出众。他十分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也十分关心研究室中青年研究人员的成长。他在指导学生们学习的同时,非常强调文章道德。要求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写文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是社会效益,要对历史、人民负责。他告诉学生们说:他的文有的写好了压在手头上达十几年的都有,目的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同时,他十分平易近人,向他请教时,他总是十分耐心,而且反复说明,谆谆诱导。 

  李文治教授虽然是88岁高龄了,但还是每日笔耕不止,奋力于《中国地主经济论》写作中。我们衷心祝愿李老健康长寿,为中国经济史研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史志宏《李文治》,收入《名师荟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