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李尚英
做编辑和做学问
作者:郑海天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15-08-03  点击量:12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在我大半辈子忝列其中的书刊编辑队伍中,我最为敬佩而自愧弗如的,是这样的同行:他们始终安心于“为他人做嫁衣裳”,在编辑事业上多年如一日地踏实奉献、认真负责,同时又在编辑工作的百忙之余,潜心研究某一专业,从而总能取得编辑任务和专业研究的双丰收,并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成就都愈来愈大,也使自己成就为名符其实的编辑家兼学问家,或曰杂家兼专家。本书作者李尚英同志,实实在在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人。而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整个文化事业来讲,自然是越多越好。这就是我为什么于清史近乎门外汉而乐于为这本《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写几句话的原因。

尚英是我多年的同事和好友。他于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就来到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与我共事。他在1992年担任了学报副主编,后又兼编辑部主任之职,直到如今。我们学报的主编一直由研究生院的院长或副院长兼任,因而在实际上,是尚英具体主持了学报的全面工作。虽然他原来的学识和经验都不在编辑工作方面,但经过多年的虚心钻研和自觉锤炼,现在完全成了一个编辑里手,而且把学报越办越好,近几年已在全国高校学报的排行榜中,与一些老牌的名校名刊位居前列。而就在我为此感到十分欣喜的时候,又见到了尚英这汇集成书的清史研究成果,更让我喜上加喜。

面对这双喜临门,20余年来与尚英共事和交往的一页页记忆,一起涌上心头。尚英为人之坦诚、质朴、热情、谦逊,处事之认真、负责、踏实、勤恳,在他的同学、老师、同事和领导中有口皆碑,在这篇短文中无法尽述。这里我只想说一说他那十分可贵的“老黄牛”的工作精神。

他的身体原本瘦小,加之青少年时代长期的清苦生活和刻苦学习,人到中年后就明显地体力较差,病痛较多,但在编辑部里干起活来,无论是在担任领导职务之前之后,不用说审读、加工、校订、编排稿件的业务总是他做得最多,就是各种编辑事务工作,甚至东奔西跑、搬运打扫等等,他也总是抢在前头。编辑部本来可以不坐班,他却几乎天天坐班,而且常常早到迟退,有时工作没干完还要搭上夜晚;甚至在节假日、包括院里放暑假寒假时,办公室里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编辑部外出办事本来可以要车,他却考虑本院用车单位多,司机工作忙,因此是大多骑车出差,不论春夏秋冬、路近路远,紧急时顶风冒雪,摔倒在路上都不止一次两次,并已给筋骨留下了遗患……如今他已年近六十,但以上种种,一如既往,任劳任怨,乐此不疲。我每念及兹,再环视时下周围的私欲钱潮、坑蒙拐骗……真不知是否同一人世!

正是由于这少有的顽强、执著、坚韧不拔的精神,尚英在如此不分昼夜、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努力挤出时间,实际是利用别人看电视、逛商场、游山玩水、串门聊天的时间,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自己原来攻读的专业――清史,特别是清代的政治和民间宗教、农民战争等历史,而且硕果累累(本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他以“正业”之外极其有限的余力余暇所从事的这个“副业”,在数量上也许不能与专职的科研人员相比;但由于他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他之做学问更是十分严谨、用心,因而这些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准,完全能与专业同行媲美,其中不少篇什还以小题目写出了大文章。

在清史界,有所谓“正史”、“野史”和“档案”三派之分。

尚英师从已故的明清史大家商鸿逵先生,商先生作为我国明清史学泰斗、“正史派”代表人物孟森的及门大弟子,治学自然以正史为主。尚英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以《清实录》等清代正史为治学之本,同时又主张并力求兼容并蓄,以正史结合野史、笔记、小说、文集、地方志,特别是档案来进行研究,使其互相参照,互为补充。从收入本书的文章即可看出,他已突破了传统“正史派”的局限,做出了一些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这也是十分令人高兴的。

(本文原载《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首任

副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