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刘存宽
神清语隽意纵横
作者:仪堂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5-12-12  点击量:23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望山书屋乃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存宽的书斋。屋不大,然而屋主对它充满了情感。屋主是这样描述它的:“书屋随小,然景观绝佳。从书屋凭窗西望,景山仅一箭之遥。西山群峰,历历在目,晴雨晨昏,气象万千,故名‘望山’。‘望山’之名,亦兼有高山仰止之意。生平治学作诗,但有似近实远,似低实高,似易实难之感,恰与观山无异。予深知各行各业,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终极,未敢自满懈怠。屋名‘望山’,亦所以自儆自励也。”近日,刘存宽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望山书屋诗词》,选录了他62年间的300多首诗词。

77岁的刘存宽是四川南充人,其父就偏好诗词,四五岁时,父亲就教他背诵古诗词。在张澜先生创办的建华中学读书时,亲聆章太炎先生弟子钟稚琚教授的谆谆教诲,开始读诗、习作格律古诗,他感于日本飞机轰炸南充,写出五绝诗句:“国破民涂炭,敌机日犯川,血流盈巷陌,残体挂枝端。”得到老师和父亲的夸奖。 

1946年,刘存宽到北京大学,先后在法律系、政治学系学习。这期间,他对写作古典诗词的兴趣依然不减。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研究生毕业后,分到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64年调入我院近代史所,从事中俄关系史及香港史研究。著有《租借新界》、《香港史论丛》、《19世纪的香港》(与余绳武主编)、《20世纪的香港》(合著)、《沙俄侵华史》(1-4卷,合著)、《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4卷,课题负责人)、《揭开淇澳历史之谜》等。 

改革开放后,刘存宽喜爱诗词而被压抑的热情有如火山喷发,读诗、写诗成了他科研工作之余的最大雅好。于是赴英、法、俄、美、港、澳考察,又走遍祖国名山大川,师友亲朋之间交往,自然界之瞬息变化,都成了他诗词创作的源泉。他离家58年后重返故里,作诗曰:“归途万里觅前踪,寻访亲朋半不逢。十字街头人何在?永怀慈爱谢春风。” 

我院离退休干部的“秋韵诗社”成立后,刘存宽积极参与其中。他还写出论文《古典诗词写作之我见》,认为,要写好诗词,“万事精于热爱”,“诗词源于生活”,“佳作出于真诚自然”,“诗词贵在神韵”,还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他认为,写诗词一忌矫揉造作,二忌直露过满,三忌浮泛冗散,四忌陈旧俗熟。这些见解集中在他的一首《论诗》之中:“艺文魂魄在于真,发自于中始感人。造作娇揉终是伪,陈言旧调本非新。静观万物探神韵,学究天人铸匠心。无限风光充宇宙,好诗要在诗外寻。” 

《望山书屋诗词》出版后,我院文学所研究员、秋韵诗社社长吴庚舜读后认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对大自然的钟情,对慈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以及同学、朋友的真挚之情。作品中写山水风光者尤多,让人读来均有亲历其境之趣。”“这些作品得自然之趣,生活气息浓厚,重视意境创造,颇有艺术感染力,整个的像一串耀眼明珠,让人不得不啧啧称奇。”秋韵诗社副社长方约以诗赞曰:“艺苑学林仰令名,神清语隽意纵横。芸笺墨迹随风远,韵上毫端四座惊。”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