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傅衣凌
沉痛悼念傅衣凌教授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6-25  点击量:621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本刊创办人、名誉主编傅衣凌教授,在与病魔搏斗了四年之后,于1988年5月14日18时15分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傅衣凌教授,原名家麟,191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小康之家。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35牟:东渡日本,进法政大学研究院攻读社会学。1937年回国后,从事农村经济史的研究。1941年起,历任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省立师专等校副教授、教授,福建省研究院杜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文史组组长,在各高等院校讲授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代史、日本史。五十年代后,回母校厦门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他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任、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79—1982年,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访问和讲学,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傅衣凌教授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杰出的明清史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刚刚步入文坛的青年傅衣凌。,就经历了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性质论战的洗礼,他愤于歪曲中国历史的种种谬说,立志写柞中国农民论、中国农村经济史、中国商业资本史。他以初步学习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体会,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史学方法而崭露头角。这就是:在搜集史料时,除正史、官书之外,应注重于民间记录的搜集,以民间文献证史;广泛地利用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在探讨经济史中,特别注意地域性的细部研究和比较研究,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五十年代以后,傅衣凌教授倾心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问题的研究上,他是一个学派的代表。在明清契约文书的研究上,在明清商人和商业集团史的研究上,在山区经济的研究上,在徽州史的研究上;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都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在他的启示和影响下,一代中青年学者成长起采,产生了一批新的学术硕果。如今,注意社会调查和利用民间文献蔚然成风,地区性社会经济研究勃然兴起,显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光辉前景,这有他五十余年来努力开拓、提倡的一份功劳。在他的倡导下,厦门大学于1662年建立了全国大学历史系中第一个中国经济史研究室;1982年创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杂志,成为联络国内外中国杜会经济史研究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近年来他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出版了《明清福建杜会与乡村经济》一书。 

  傅衣凌教授在史坛上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论著宏富,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有《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丑957半,《.明浪私村杜分绎济》:1961年},《明靖杜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年等,即将出版的还矿《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等。他在论著中提出的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弹性论、乡族论等,启发和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日本、美国、西欧的许多学者,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一代大师,多次被英国剑桥出版杜和美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5000名人录》、《世界杰出领袖人物名录》。 

  傅衣凌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导师。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五十余年,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材,奖掖后进。他是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明清史和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博士。他亲手培育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不少人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学者。国内外的一些知名学者,接受他的教益,成为私淑弟子。病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课题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表现了对祖国历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深情关怀。 

  傅衣凌教授去世后,厦门大学组成以田昭武校长为主任委员、吴宣恭、章振乾、孙福生、杨国桢为副主任委员的治丧委员会,沉痛悼念一代学人长逝。社会各界、亲朋好友、海内外学人纷纷发来唁电或送了花圈。其中学术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人民出版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广东、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历史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广西师大、福建师大等校历史系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中外单者费孝通、苏步青、卢嘉锡、白寿彝、陶大镛、刘大年、黎澍、邓广铭、周一良、谭其骧、蔡尚思、吴泽、严中平、李文治、唐长孺、吴于廑、吴承明、许大龄、谷霁光、戴逸、林甘泉,王钟翰、王赓武、丁日初、郑昌淦、林志纯、李洵、吴枫、朱杰勤、李侃、李埏、韦庆远、李华、龚书铎、顾诚、彭雨新、漆侠、胡如雷、洪焕椿、章开沅、陈胜粦、汤明槿、孙文良、张海鹏、张海瀛、秦佩珩、戴可来、刘永成、郑克晟、朱维干、刘蕙荪、刘学沛、陈增辉、罗明、赵令扬、王汝丰、孙方明、沙知、杨遵道、韩大成、毛佩琦、田钰、俞伟超、王宏钧、叶显恩、黄启臣、罗仑、冉光荣、梁森泰、陈学文、苏双碧、王俊义、傅孙铭、陈作荣、林言椒、覃延欢、谭棣华、邓开颂、刘志伟、罗一星、戴和、范金民,吕涛、吴奇衍、陈彩珍、陈元煦、陈舜卿、陈文华、陈梧桐、徐恭生、陈荣华、张维训、唐文基、江太新、陈树平、陈文桂、郑建英、刘秀生、李伯重、谢重光、杨彦杰、除铿、徐晓望、藤井宏、山根幸夫、森正夫、小野和子、滨岛敦俊、三木聪等。’5月18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的有关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师生和亲朋好友三百多人参加了傅衣凌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田昭武枚长致悼词,高度评价傅衣凌教授的一生,指出他的逝世是我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厦门大学的重大损失。傅衣凌教授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教泽遗爱永存,学术功业不朽。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