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戴逸
《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序言
作者:戴逸 责编:

来源:戴逸:《语冰集》  发布时间:2017-12-04  点击量:172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割让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主权尽失,国势一蹶不振,给予人们重大的刺激。为什么庞大且搞了30年洋务的中国竟败在日本这个新兴小国之手?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中国有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志之士感到了进一步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迫切性。于是,中国大地上要求变法维新的浪潮勃然兴起,1898年产生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只有一百零三天,时间很短,如昙花一现,但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要求变法自强,期望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在他们的推动下,清朝廷发布谕旨,实施新政,练249新军,变科举,奖留学,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农工商局,一系列变法措施相继推出。变法维新因守旧派的破坏而告失败,但它确曾震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人们盼望着能够更改旧制度、旧规章,摆脱死气沉沉的停滞生活,使中国自立自强,能与列强平等共存于世界。

中国是个大国,凡是全国性的政治思想运动必有地区的活动作其基础、为之先行,戊戌变法运动中,广东和湖南的知识界最为活跃。广东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最早接触和交往的地区,西学传播最早,风气先开,故有康有为、梁启超及万木草堂的弟子们,执戊戌变法运动之牛耳。而湖南自太平天国以后,显耀于世,人才辈出。特别是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有自,教育和启发了一大批维新志士。丁平一女士的《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即是研究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的维新运动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结构谨严,分析深入,颇有新意,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从来的戊戌变法专著中对于地区的情况涉及很少,丁平一女士补充了这一薄弱环节。她用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研究湖南的维新运动,透彻地剖析了湖南省的士风民气、官绅各界、维新精英,缕述了这里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期间的新政措施,诸如设学堂,办教育,创报刊,举办近代的矿业、交通业、邮电业、机电业、轻工业以及开办算学会、南学会,设课吏馆、保卫局等,并对维新运动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分野,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作了深入的分析,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全过程及其来龙去脉,大大地加深了人们对整个戊戌变法运动的认识。

丁平一女士还分析了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与湖南维新250运动的关系。书中指出: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爱国主义、变革精神、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等。湖南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熏陶培养,脱颖而出,产生了像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樊锥、易鼐、毕永年、秦力山、皮锡瑞、蔡锷等一大批理想远大、见识卓越、勇敢坚毅、求新务实的维新志士,推动了全国和湖南维新运动的前进。

文化传统是某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凝集为特定的风气和精神。它形成于过去,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却又存活在现实里,支配和影响着现实生活。人们都离不开传统,都要在某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今天的活动,创造今天的历史。当时的湖南为什么能得风气之先,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和湖湘文化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较早地唤醒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更加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命运,使他们更多地投身于经世致用的教育和实业活动中。丁平一女士比较圆满地诠释了湖南在近代政治和思想运动中为什么占有突出的地位。

1998年正当戊戌变法100周年,我很高兴读到这部书,并愿意推荐给读者。251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